热门频道

《创意传播管理》新书首发式    

《创意传播管理》新书首发式

  会议时间:2012年1月9日下午
  会议地点:北大博雅国际酒店
  会议内容:《创意传播管理》新书首发式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非常荣幸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一起来见证一本新书的发行,一个时代的开始。今天这个发行仪式的最主角我们看到《创意传播管理》新书首发式现在正式开始,首先我们一起欢迎这样的仪式的开始。我先来一一介绍一下今天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出席我们新书首发式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
  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           李奇
  百万庄图书大厦总经理           范新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许进
  新华社稿件中心副主任           许兆荣
  人民日报社广告部主任           郑有义
  百度副总裁                     王湛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丁俊杰
  安吉斯媒体集团大中华区CEO      李桂芬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陈刚
  叶茂中营销策划董事长           叶茂中
  凤凰新媒体COO                  李亚
  互帮国际执行副总裁             马旗戟
  平成广告董事长                 佘贤君
  北京现代汽车公司销售本部,品牌战略总监  郑明彩
  北京名师CEO                               徐进
  卓越形象CEO                               贾力君
  志杰天诚董事长                 方力军
  数字传播营销专家               刘冬林
  资深媒介工作者                 张海英
  清华大学教授                   肖英
  CTR央视媒介研究中心总经理     赵梅
  百林传媒CEO                               王国盛
  远景联动总经理                 陈强
  远景联动                       张惠
  永达传媒总经理                 石叶
  广告导报出版人总编             林平
  资深媒体人士                   王国局
  中国新闻网                     陈晓
  数字营销杂志主编               吴清华
  新浪读书频道主编               林伟东
  新浪读书频道编辑               谭伟娟
  搜狐读书频道                   潘树之
  搜狐公关部                     杜朋
  人民日报记者                   任姗姗
  销售与市场记者                 张冉
  中华读书报                     吴和
  新华书目报                     陈贝贝
  一本新书的发行当然离不开辛苦的这些编辑们,我们也来介绍为这本书付出辛勤努力的编辑。
  机械工业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丁诚
  机械工业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王兵
  机械工业出版社营销编辑    张军
  机械工业出版社编辑、本书责任编辑  杨硕
  谢谢各位的光临,下面有请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社副社长李奇为我们会议致辞。
 
  李奇: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们的新书首发式。近一年来,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探讨一个话题,就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虽然我们国家目前的GDP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这个业绩的取得,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应该说我们大部分企业创新的能力,还有分销、营销能力都还是比较弱,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很多企业在国际贸易战中付出了很多的代价。而且是以能源的高消费,污染环境作为代价的。我们14亿中国人要过上像美国人的日子,我们还需要一个地球,如果印度和我们中国同时崛起,我们还需要两个地球。所以我们各行各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转型对于我们国内企业来说,有两方面,一方面加大新产品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我们的营销,我们分销的能力。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机械工业出版社有幸出版了由陈刚老师编写的《创意传播管理》这样的一本非常有特色,有创新的书。在这本书里,因为机械工业出版社我们作为全国零售市场份额占有率最高出版社,也是经管类图书占有率最高的出版社,每年我们出版的书有3600种以上,陈刚老师这本书还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值得我们下大力气推广的。在这本书里,陈刚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新的概念,像生活服务者、生活者、沟通元等等。包括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企业如何在创意传播传播时代,我们如何生存与发展,我想应该这是非常值得和有价值的一本书。目前,这本书出版工作应该说已经基本完成。在此,我们也感谢我们陈刚老师等几位作者。下一步作为出版社,我们要全力以赴做好本书的发行工作,把我们这本书的信息尽最大的可能,送到每一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手中,争取让我们这本书能够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谢谢大家!
 
  主持人:确实我们是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我们考虑未来进一步推动我们时代发展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是创新创意,还是我们继续的加大资源的投入等等,所以在陈刚老师这本书中带给了我们很多新的想法。下面有请百度公司副总裁王湛谈一下他对这本书的看法和观点。
 
  王湛: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有幸来参加陈刚老师新书发布会。其实陈刚老师和我们已经相识多年,最早我记得是2005年,因为百度是2005年上市,在我们上市之后,办了一个很大的庆祝活动,请了一些业界的朋友,当时也希望这个活动不止是大家一起吃吃喝喝,也可以讲一些东西,所以当时就把陈老师邀请来了。当时陈老师就认为百度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帮助企业做宣传推广,是我们主要业务,它会有很好的发展。这些年我们发展过程当中,跟陈老师接触也非常多,也有很多问题请教他,我也觉得非常有幸,陈刚老师的预言是非常准确的,我们在05年上市的时候,百度当时的一年营业额是3亿人民币,在去年2011年我们全年营收已经超过140亿,而这140亿可以说全部是来自于帮助企业宣传、推广、品牌方面的工作。
  陈老师这个书,来之前本来我要仔细的读,但是听说当时还没有印出来几本,所以我就在网上看了关于这方面的一些内容,我觉得这是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因为像我是在企业里面工作的,一直在做搜索引擎的业务,我在百度工作了12年,看到了整个搜索引擎的发展和变化。一直以来,我是非常希望能够有这种学界或者理论界的学术教育的人,能够比较了解我们这种企业的发展情况,了解行业的情况,然后能够进行理论的提高,形成这种舆论。因为时间和理论总是相互印证的,我们实践了很久,就需要很好的经验出现理论,结合理论我们再有更深入的实践,这样公司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其实看到陈老师这本书,因为他是在北大学院里面,我们叫做学界的代表,其实他在企业界的朋友非常多,今天来的嘉宾是各行各业的,既有做新媒体的,也有做传播服务的公司,还有在企业里面管市场的一些人,所以陈老师和我们的交流非常充分,非常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加上他的本身在学术上的深入,所以形成了这样一个特别有价值的书。回头我还要仔细的学一学,因为百度现在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搜索引擎领域里面,我们确实做得觉得比较深入,了解得比较多。但是很多人像对搜索引擎平台的了解,还是认知它只是效果营销的理解,那么怎么通过百度的平台,帮助企业来做品牌,帮助企业能够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对他们品牌的期望或者是认知,或者美好的成果。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总的致辞,待会我们陈老师演讲的时候,也请他预言我们2012年到底过去过不去。下面有请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老师。
 
{$nextpage}
  丁俊杰: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有点让我意外,一个是陈刚跟我说有一个致辞,就说两句好话就行。然后他就派了董婧等人告诉我说要写两三万字的书评,结果我就带了过来,后来又说让我压缩一下,给我的任务就是简单说我的读后感。
  应该说这本书,从书名来说极具挑战,在中国谈创意,其实创意是最不科学性的东西,写在书面上最被挨骂的东西,但是陈刚老师写上了。第二,传播在中国是一个被"强奸"的词,我们往往用宣传替代传播,往往把国外的支离破碎的话当成传播的概念。所以传播在中国这个词是需要拨乱反正的词,陈刚也大胆的把它用了。第三,管理。专家学者说管理,往往是隔靴搔痒,因为管理是实践性很强,和战争一样,它不仅是科学的概念,更是艺术网络的过程。所以这三个词放在一起,挑战性非常大,但是陈刚教授不惧挑战,把三个词放在一起,从书名来讲就极具创新,这也是陈刚老师一贯的风格和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我们填补空白努力过程。
  另外从传播多年的研究,在国外有一句行话"没有创意的传播"将是如何如何,第二句话"没有传播的创意"将是如何如何。陈刚的团队在这方面的探索很有他们的创新性,就是陈刚他们的团队以不怕挨骂的勇气,以识破今天的魄力写这本书,能把这个书写出来就不得了,所以北大的团队不是有几十年之久经历的人不敢做。
  第二个读后感,我特别感到欣慰的是,这么多年,老叶应该深有体会,我们学界和业界、广告界关系非常好。但是我特别悲哀的感觉,我们学界写了很多书,都是跟着业界跑,用我们教育界的行话叫"适应业界,跟随业界",教育是"适应市场",那么适应过程当中,我们学者干什么呢?其实就是跟在业界后面,把人家的东西归纳总结,就是"追随"、"跟随",基本上属于解读阶段。那么跟随是很有价值,总结很有意义,但是学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应该对业界起到引导的作用。我觉得中国广告学界的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跟随有余,解读过度,但引导不足。而陈刚教授他的团队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国广告业界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也就是说,这本书有一个前瞻性。比如我们看这个题目,我们学界和业界都说互联网是个媒体,他告诉我们互联网不是媒体,我们都说新媒体是个好东西,中国传媒大学还成立了新媒体研究院,北大也有新媒体研究中心,新媒体是我们传媒界的人,坐在一起,如果不谈新媒体,基本上你是跟落伍等同的,但是陈刚告诉我们说,新媒体是个混乱的概念。我们都说变化是个好东西,中国如果不变没有今天,又说变化带给我们的挑战很大,很多媒体在变化当中就走向衰亡,陈刚告诉我们说变化不是灾难。我们都说广告业要发展,就要为广告主服务好,也就是说,中国广告业的水平不取决于广告人,好的广告首先由广告主来决定的。所以我们说广告主是广告业的主导地位,是不容怀疑的。但是陈刚告诉我们说广告主主导地位的丧失和技术的恐惧等等这一系列的东西,我觉得都是对我们有引导。包括刚才我们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社长说提出很多新的概念,比如协同创意、重包、沟通元、复制分享。这些虽然有的引自于国外,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学界和业界来讲,如果你喜欢创新的话,这些都是对你有启发和帮助的。
  第三,我觉得这本书跟过去以往的书不同的是,它不是一本躲在书斋里面写出来的,他和业界有大量的沟通和采访,其实早期我除了看陈刚老师的几篇论文之外,是看的(沈红)老师很多的著作。对于(沈红)来讲,在很多采访当中,我很奇怪他为什么痛并快乐者,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完成这本书。所以我说要明确传播的影响,要清楚管理的真谛,在书斋里你是读不出来的,是想不出来的,必须要创意的一线、必须到传播的一线,必须到管理的一线,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他们与创意、传播、管理的一线有很多的沟通,很多的话都是来源于访谈的原话,这种方式也是非常鲜明和非常有价值的。
  第四,有句话说,第一年长成的树只能当柴烧,两年长成的树只能当板凳,只有十年长成的树才能成材。也就是说,好的养成要有等待时间,而陈刚这本书,我们看上去好象是近一两年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按照他的说法,他在2001年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到2007年跟吴晓波总经理的交往,以及跟舒尔茨的交往,到08年完成初稿他又不满意,一直到2012年他积累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东西,也许像他说的很幼稚,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慎重之作,他提出的很多新概念、新模式,基本上可以站得主脚,基本上可以用得上。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本书还是很费时间的。
  第五,这本书语言表达上还是有它的特点。实际上还有一点不统一,有些章节,前面几章还有广告人讲课的那种天马行空的发展性的语言,后面有的章节,也有(沈红)的影子,陈刚还缺乏统一,但是总体来讲语言很好。刚才陈刚说你看懂这本书没有,这怎么看不懂,像这些"男孩追女孩"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传播上的变化,当一个男孩追一个女孩的时候描述的一遍,你说我能看不懂吗?这不仅是陈刚的风格,也是我们读者一种共同的体验。所以像这种我们都可以看懂,包括他请业界老总讲课的时候,用业界老总不关手机,表示已经进入一个直播时代,已经进入一个企业危机时时存在的理念,这些都很浅显,都很浅白,所以我说这是一个语言上非常有特点,很通俗的一本书,不是一种理论的,拗来拗去的,大家看陈刚在哲学系的时候写的著作,虽然有影响,但是真的不敢恭维,概念绕概念,圈子绕圈子,说来说去都没有跑出那个圈子,他只是站在别人的光环上给自己添一点光而已,但是他今天非常成熟了,用个性化的语言,用"男孩追女孩"的语言来表述深奥的理论,这是一个学者成熟自信的表现。所以语言我还是非常欣赏的。
  要说的好话还有很多,包括像企业主动表达,消费者需求表达,最后走向协同这种理论概念,我觉得还是非常好。三万字要说完确实要占用大家很多时间,我就不说了。
  陈刚老师请我来的时候说有想法给我提,明年我这本书第二版的时候我还加以改进,我希望在第二版的时候加上一句话"听从了丁俊杰老师的意见",比如他说新媒体混乱的概念,这个话说得非常棒,识破今天,警醒我们不要乱用新概念,但是把这节看完之后,我觉得当中还缺乏一个,为什么不给这个概念一个不混乱的概念呢?如果你能给它一个不混乱的概念,这本书的价值会提升的幅度会更大,所以这是我的一个期待,当然你在书中也有遗憾的地方,比如他引用业界的一句话,说"新媒体出现前的市场,我们的做法比较简单"等等,实际上后面的例如当中还是用了新媒体这个词,我讲混乱的概念你没有澄清之前,你又用了这个词,我们还是应该用一些鉴定的词好一些。
  另外谈到直播的时候,他说直播时代是企业危机的时代,我觉得严肃的著作,直播的时代首先有了,其他方面也应该阐述一下,但是他阐述完首先就没有其次了。我希望能把其次给补上。
  再比如说,他说过这么一段评论,"网络传播环境下,广告目标最大差异是能更直接的帮助客户,完成营销目标,消费者透过互联网或者手机等工具,从直接接触信息到一气呵成"等等,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想想从日用产品到大型资料产品,每一类产品都隔了一座山,在运用新媒体的方式上,很多的手段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用电子市场的手段就推断整个产品有风险,所以像这一类的今后要避免,这也是我的期待,当然对一本书,现在就做完美的要求也不现实。
  再比如说,陈刚教授对于创意传播管理这个体系是什么?论证得非常好,论证的是服务模式创新,是管理机制创新,是技术系统创新等等。这里面有一句话我最爱听,"对企业而言,一定要意识到,在数字生活空间,传播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发展最核心的环节,传播辐射到了企业发展的所有层面,传播不再是营销推广层面的问题,而是成为战略和管理层面的问题。"
  这句话说等非常棒,媒体人读了这句话,知道我们未来能主宰世界,广告主听了这句话会对自己的企业有信心。但是这句话说得大了一点,传播的价值我们有充分认识到,但是还没有到企业核心层里面。如果陈刚教授能在论述当中把这一点证明了,我认为这将是中国广告界的福音,将是中国媒体界的福音。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一些体,总体而言,我个人让我用两三万字写一个读后感,我认为很难。这本书我不合时宜的,人家请你来说好话的,你还说了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真的很爱这本书,我真的很爱陈刚,所以我才说了这番话,谢谢!
 
  主持人:谢谢丁老师,丁老师非常中肯、精辟的点评了这本书,我相信丁老师很认真的看到了这本书,丁老师听到了创意是挨骂,传播是"强奸"等等,丁老师用九个字评价了这本书,靠得住、站得稳,用得上。确实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他们确实采访了很多一线创意工作者,从一线进行论述,这也是这本书对我们的贡献,按照目前业界的情况下,陈老师的这本书弥补的真空。
  下面有请安吉斯媒体集团大众化区CEO李桂芬讲话。
 
{$nextpage}
  李桂芬: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2011年安吉斯全球媒体大会在北京举行,那时候非常有幸和陈刚教授针对北大的学生做了一个论坛,在这个论坛我们先亚太区CEO讲了一句话,他说如果你要了解广告和媒体的历史,你要去欧洲,你要了解广告媒体的未来,你要来中国。我想他说的是这个是广大全新的市场,而且它的数字媒体跟其他电视媒体,是同步在进行,而且中国在技术层面也领先,尤其在华人世界里面,它有它独特的创新和发展,这句话我觉得它更大的意义是,中国的民族品牌要起来的时候,它可以用的传播工具,其实是跟我们熟悉的国际品牌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我想这是读陈刚老师这本书一个很重要要去体会的东西,中国的经济要起来,我觉得跟品牌行销,就是陈刚老师说的创意传播管理有关。
  我想在数字管理当中,怎么在企业当中提高它的战略和管理地位,我觉得跟中国的品牌和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在新的媒体环境里,什么不一样呢?是媒体内容的界限不见了,消费者从讯息的接收者变成了讯息的传播者,而且他的传播是无时无刻,再加上手机在中国的普遍化,陈刚老师完全想到了一个重点,就是企业在做企业传播管理的时候,所谓的整合传播的时候,要以单一消费者为核心来整理管理它的企业的讯息和传播的方式。我想他这个观点也得到西北大学苏教授的很大的肯定,他是一位以整合传播非常著名的学者。可是今天放在一个中国的市场,一个数字媒体这么活跃的市场,一个消费者非常活跃的市场,我想以消费者为管理,才是未来企业要去执行的。
  对于企业界在这本书里一定可以得到非常多的一些不管是理论,还是执行的建议,陈老师也提到这本书很适合广告媒体的人看,那么广告和媒体未来会怎样呢?他这本书也进行了解答。我想对品牌的体验放在对中国的品牌和经济的腾飞,都有很大的作用。我想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加入传播的行业,不管他是在客户端,在媒体,还是在广告公司,我想这个产业我们还期待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我们。
  最后,恭喜陈刚教授和(沈红)教授完成这本非常有价值的书。谢谢!
 
  主持人:要想了解广告和传播的过去去欧洲,要想了解广告和传播的今天就来中国,看看未来中国的趋势在哪儿。下面有请新华社稿件中心副主任许兆荣。
 
  许兆荣:我今天完全一点准备也没有,我也没有很好的消化这本书。所以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刚才听了丁老师的讲话很受启发,他一开始在底下我们小声说的时候,要说几句好话,我说连书都没有看,好话都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只能说一些题外话。首先我作为陈老师麾下的业余职工,因为我在北大兼着课,我应该对他的成果出来以后表示祝贺,尤其新年到来有这个成果,而且是十年的成果,十年磨一剑,真的不容易。真的要祝贺陈老师。
  题外话说什么呢?我昨天晚上还在惠州的一个山庄遇到一个媒体的老总,我还提到陈老师,结果他肃然起敬,对陈老师如雷贯耳,什么时候有时间聚一聚,我说明天我就去,我把意思给你表达到。所以说明陈老师还是在广告媒体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这本书出来一定会引起很大的轰动。
  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好象春节期间,我有幸和陈老师到一个地方去搞创意策划,我也体验其中,其实我也不怎么会创意,但是我觉得创意是一个好东西,我们现在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是,策划是点石成金,策划要有好的创意,我在有一个会议上也不知高低的说了广告创意的一些好话,还得到了陈老师的认可,我讲给他们策划要注意传播和广告宣传,当时我还举的正热播的《让子弹飞》,《让子弹飞》我觉得创意传播非常有成就,效果非常好。后来我的孩子毕业论文,我还建议他以这个为题做论文,后来还获得的优秀论文发表了。
  所以我说广告,尽管我比较烦广告,但是我感觉我们生活当中又离不开广告,说明广告对我们确实无孔不入,好的广告,好的传播,一定要有好的创意和策划,没有好的创意和策划,是很难传播得远,传播得有效果,美国有一位专家说过一句话,说你如果是一个企业家,你有一个创意策划发明,你就可以吃一辈子,甚至两辈子。作为一个媒体人可能一个星期要有十三个策划你可能才能生存。所以好的策划非常重要,上一个礼拜我给央广协会搞了一个策划会,我说央广你们现在做新闻做得确实不错,有创意,但是我现在听了你们的广告也不知道是什么广告,就是一个关于瓷砖的广告。他们的领导听了说肯定要改进。所以说丁老师刚才讲了,创意、传播、管理都非常好,我下来也要好好的学习,我作为一个传播工作者,也要好好学习,将来怎么指导我的工作,包括在教学当中也能够把它吸收进去。更重要的,我表个态,我一定把陈老师这本书传播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没有做准备,但是说的都是实话,都是心里话。嘉宾发言完了,我们谈到很多这本书,这本书到底在哪儿,下面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来举行这本书的揭幕仪式。我们请出以下几位嘉宾,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李奇,机械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分社社长胡玉坚,以及丁俊杰老师、许戈、王湛、李桂芬、叶茂中、李亚一起来进行揭幕仪式。
  几天之前的一个中午,我和董婧在一起,她手里拿着这本书,这时候这本书的作者陈刚老师还没有见到这本书,大概十几分钟以后,陈刚老师风尘仆仆,穿着一件羽绒服说书到了吗?结果董婧把这本书拿了出来,我看到陈刚老师老泪纵横,潸然泪下,所以我们在刚刚经历了这本书的揭幕仪式以后,我们请陈刚老师谈一谈这本书的创作过程。
 
  陈刚:这本书确实让我非常激动,我也写过几本书,从来没有像这本这么用心,有时候那些书写完了我觉得就跟我没关系了。但是这本书越往后面就越难。后来我看(马季奇)先生给我写了一个书评,这个书评当中说"陈刚不是创意传播管理之作,是创意传播管理之妇",就是说这个"孩子"生出来太难了,生了很多年。这个想法一直就有,但是把它写出来确实不容易。在书里面也谈到,在07年的时候,我当时就想这本书靠我一个人是"生"不出来的,是要靠大家帮忙,我是想把大家的想法汇在一起,然后总结出来形成一个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有在座的基本上各位朋友们的帮助,刚才丁老师说的我脸一直在红,前面夸我我脸红,后面批评我也脸红,他说得非常好,我们现在纯粹的理论研究非常难,但是必须要做,要做的话,必须行业和学界共同思考,充分交流然后汇总。所以在这本书里有各位今天来的每一个朋友的心血。
  这本书写出来的时候,应该说这是第四稿,就是08年奥运期间,大家都在"避孕",我也"避孕"到北戴河。但是当时写出来很不满意,09年又写出来一稿,然后又不满意,2010年又写了一稿。这个书之所以写成,还有好几位作者,有(沈红)老师,博士后(马策),还有人民大学的硕士(孙美玲),这本书是我们四个人,应该说最后共同"生"出来的一个结果。因为越到后面我就越想"生孩子"了,但是到后面每天都担心这个"孩子"生出来会不会是怪胎,会不会有毛病。这本书我想确实它是提出了问题,这个框架抛出来了,里面有非常多的故事。但是我认为列宁同志在一百年前写过一本书叫《怎么办》,那个时候在沙特的时候,里面有一句话,"没有理论的革命,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确实是跟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在一个混乱的时候,理论能够帮助大家形成一个共识,能够形成一种梳理问题的方法,我们是需要一个理论创新的思维。那么这个理论创新不光是中国的问题,现在是全世界的问题。全世界现在面对互联网都是需要一个从传统到使用新变化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想作为学者,必须要往前迈一步,这一步我叫做"抛砖引玉",就是必须要做事情,做事情肯定会有不足,但是在批评中肯定会拿出成熟的东西。虽然我在里面有很多的地方不成熟,很多地方都是讲新的东西,互联网、服务业、企业、媒体、广告的问题都讲到了。但是我确实在里面就是一个"抛砖引玉",我想大家对它的批评,肯定会使我有一些成熟的思想出现。
  再次感谢很多新老朋友,这本书之所以出来也是你们的功劳。因为我原来在新浪开微博一年多没有写东西,后来去年6月份写了一条微博,接到的第一封私信是(杨硕),他问我这个书有没有,我说那聊一聊吧,后来一聊聊成了,所以也是要感谢我们时代,感谢互联网,感谢你们对我个人和我们这个团队的支持,感谢你们对我们整个行业的支持,谢谢!
 
{$nextpage}
  主持人:老泪纵横,潸然泪下的这本书,陈刚老师介绍了他整个的心路历程,一直整个成书的过程,我们也相信在座的嘉宾还有很多的想法想一起交流,下面我们进入一个话题漫谈的环节,我们多请出一些嘉宾和陈刚老师互动,聊一聊整个现在我们当下业界最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还有一些精彩的观点,我们进入这样一个话题漫谈环节,我们请出本书作者,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老师,叶茂中营销策划董事长叶茂中,凤凰新媒体COO李亚,互帮国际执行副总裁马旗戟,平成广告董事长吴晓波。
  其实我们是为这个话题漫谈环节设定了话题,但是我觉得我们在沟通发言当中,也不限于这两个话题,我们围绕看看数字营销传播的发展现状,我想数字营销传播现在发展现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成?就像陈刚老师说的新媒体是混乱的概念,它混乱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像丁老师说的有更加清晰的概念定义它,不能定义的时候我们如何描述这个现状,我们看看各位业界大腕和精英,你们对于数字营销传播的现状怎么看?
 
  叶茂中:陈刚他是我带的,吴晓波包括你在内,都不是我的长辈。他们也好欺负我,这个话题其实我是最不好回答的,吴晓波非要塞给我,但是我这个人有一个好处,我反正脸皮也很厚,我最悲惨的事比这个还严重,前面是丁老师讲,他讲完了让我上去讲,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悲剧,大家知道丁老师出口成章的,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这个行业里。你刚才说这个问题,我倒想说说这本书,我以为丁老师讲完又是我上去讲,最后我发现我没有这个地位。我当时心里挺难过的,我就在想,丁老师后面我说什么。所以请大家原谅,我也想在丁老师后面谈几点。
  第一,我认为这本书会卖得非常好。大家可能会觉得叶茂中这个人是不是很迷信,我真的能够看出这本书会卖得非常好,因为我觉得我真的非常了解中国企业,因为我服务中国企业已经22年了,我知道他们现在为什么事情而困惑。因为书其实就是一个产品,它一定是要卖出去的,那么你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你研究的就是市场的需求,因为我们说营销研究需求,需求是从哪里发现的?就是从冲突当中发现的,比如必需和需要当中是有冲突的,比如我开会今天想要出去玩儿是有冲突的,比如陈刚和他的情人是有冲突的。你会发现这些不同的冲突,它构成了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需求从冲突当中被发现。
  刚刚说到现在企业也好,广告公司也好,就觉得市场营销环境很乱,我们所谓说乱,其实就是冲突的表象。它骨子里是因为很多东西让你感觉到,比如我需要了解这个知识,但是现在又缺乏这个知识,我需要这个人才,但是我又缺乏这样的人才,我急于知道这个市场将会变成什么样的,那么这个就是冲突。今天中国的企业,其实对媒体也好,对市场营销环境也好,感觉到很困惑,一个新的困惑的时代到来了。包括我身处其中也觉得非常困惑,这个困惑就是需求。这本书的诞生就是满足迎合了这个冲突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冲突越大,它的需求越大。所以我是敢预言,我认为这本书,而且它会出现一种情况,比如我看的这本书稿的时候,我说两个我真实的感受。
  这本书稿,陈刚拿给我的时候,他说你把这本书好好看一下,写点什么东西。大家知道我以前和陈刚在一起玩儿,我基本上认为他跟我是一样的,是属于一个路人我才跟他玩儿在一起的,就是大家都是不学无术的那种人。但是我把这本书看完了,我最想的是我特别吃惊。就是我没有想到,他跟(沈红),他们在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我认为首先这件事情是及格的事情,从中国广告营销界都是需要这本书,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困惑。
  第二,我认为书很理论其实是两个概念,比如我们出了一本书,这本书有可能一点理论都没有,就是看上去是有理论的,其实没有任何理论,或者说它试图超越别人,但是事实上它没有这个能力超越别人,但是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厉害在什么地方?就是它区别于所有我们看到的理论,所以我认为区别才会成为经典。就像我在序里面写到的,比如学营销你看科特勒,学战略,看迈克尔·波特,学定律把艾利兹读完就可以了。为了看这本书我还看了很多舒尔茨的很多课,就是说我很愿意花钱花时间去理解他写的东西。陈老师在跟我说要写一点什么东西,那么我想我就不能只看这本书,我就要拼命的阅读这本书,后来我发现我太需要了。我把我的稿子写完之前,起码给五个客户把这个复制给他们了,我说你们现在感觉头大的事情,这本书恰恰可以解决你们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它会大卖,而且会有企业家看了以后一下子买五百本,给他的中高层看。
  第二方面,我认为区别会成为经典,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每隔两三年出一个修订版。我认为这本书因为它是理论书,我引用唐  E.舒尔茨的一句话,"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模式,但是你要记住创造一个新模式很难,要把这个模式推广出去更难"。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本身需要营销和传播,所以我看了今天的发布会,我觉得这本书也需要强有力的营销,我还是建议丁老师把两三万字的东西拿到平台上发表一下。
  我最后想说,我非常感恩这本书,并且我说的恬不知耻一点,我代表营销策划行业,甚至代表我服务的企业,因为我知道他们正在为市场营销巨大的变革感到困惑的这些人,感谢陈刚老师!
 
  吴晓波:这个书没有看,但是这几年陈刚我们在一起聊的时候,他其实一些思考的路径,我们都已经比较熟悉了。其实这一年我变化比较大,一个是行业论坛我参加的少之又少,那天见到(高峻),他说你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另外感到一点无力感,的的确确民营企业在这一年非常艰难,这种无力感除了市场影响之外,也有我们广告媒体业界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陈刚前些年一直谈的新市场环境和新媒体环境。所以这本书我感觉通过不断的修正,不断的优化,会成为中国营销界经典的著作。我前两天在我们公司,我看了一下,其实这20多年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在企业营销方面都是在"炒冷饭",或者退化的复制。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也在强调我们公司员工,能不能回归经典。为什么陈刚这本书我认为会成为经典的著作?因为他在方法论方面比较扎实。首先对于新媒介的混乱的理解,我觉得还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描述,是有现象学的认识在里面的。因为他本身的哲学的素养,我觉得在方法论上是可以站得住脚的。另外对于新媒体关照当中,他把新媒体称之为超级媒体,如何把这些媒体进行整合,我觉得在这一点他找到了一些操作的模式,所以我觉得它应该能够成为一个经典,但是要把它不断的优化,希望能够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这本书也像国外的那些书一样,有多少个版本出来,仍然是一个经典。
 
  马旗戟:我其实可能比较荣幸,我可能是唯一拿到打印稿的。然后我8号半夜看了四个小时,当然我也没办法一夜看完,我翻了一圈,我一边看的时候一边在想,陈老师谈的是创意传播管理,那我特别希望有朝一日,他和他的团队,能够把这本书的创意传播管理过程变成案例。就是以这本书出来到大卖、热卖、狂卖到盗版。
  第二,我看这本书,因为我不是科班的传播或者新闻营销这些专业,这些系的学生。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军事。所以我对比如说19、20世纪军事的变革,包括到今天为止美国这些年军事的变革,我比较关心。我看完之后,我写给陈老师的读后感,我想到三个人。一个是赛维磁,是战争论的作家,一个是脉石坦因,一个是(劳毛齐),我比老叶比作战略指挥官,把陈刚比作(劳毛齐),在19、20世纪动荡的变革当中,铁路的出现,飞机的出现,所谓大规模的火器,杀伤性火气器的出现,坦克的出现,汽油机的出现,非常显著深刻的改变了一个战场的环境和战争的环境,实际上它某种程度上讲,从我在互联网的经验来看,实际上互联网出现以后,它的环境变化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等等,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在我看来,对业内人的困惑是一样的,非常非常类似的一种状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这本书出来能够帮到我们。
  第三,我个人是陈刚的小弟和所谓的粉丝,但是我不想在今天把这本书捧为经典,我可能有点犯忌,我不想在今天捧为经典,因为我们在以前看到能流传几百年上千年的书来看,都是三五十年后说这本书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表明一个模式的开始,一种所谓营销哲学、战争哲学的开始。所以我劝大家耐着性子,一方面帮助陈老师把这个书推出去,让更多人看到,但是把对这本书的评价和理解,如果大家真的觉得这么好的书的话,我建议把这些热情保持五年,五年之后我们反过头来看OK,世界或者中国真的进入了创意传播管理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的开创者之一,就是中国创意传播管理之"妇"陈刚教授。
 
{$nextpage}
  主持人:在今天我还不想说这本书是经典,我们到五年、十年、五十年之后看一看这本书是不是经典,恐怕五十年之后我看陈刚的时候还可以把这本书带着。
 
  叶茂中:这本书它就是经典,说到我买画,像当代艺术家,包括四大天王,你会注意到他们很多早年的作品,包括他们现在正在画的东西,其实是不是经典,作为一个行家来说,是一眼就可以判断的,当然我不是说老马你不是行家。我刚才为什么讲说营销者的需求,需求从冲突中发现,只要一个冲突大的时代背景出现了,一定会在这个时间里面出现经典,如果错过这个时代的背影,就错过这个时空,就不会是经典,也许过十年之后它就不会有机会成为经典,而是这个经典,它是目前区别于国内国外所有的时候理论经典。所以它已经是一个经典,你能看得出来它就是经典。
 
  马旗戟:你刚才说的矛盾是陈刚和他太太、情人之间的矛盾,我想了以后,恐怕是陈刚和他太太,和他太太情人之间的矛盾。所以我崇拜叶老很多年了,我经常攻击他,可能他现在知道了,对叶老是一个办法,永远不要再现场跟他口头白活,你永远白活不过他,你一定要写大块的文章批驳他,他也不回你。
 
  叶茂中:我就是想问(毛奇)是谁?
 
  马旗戟:(毛奇)是德意志统一期间的一个战略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李亚来讲一下。
 
  李亚:首先我想说一下,我觉得老马发言是一个阴谋,我和他一样,在周末的时候,我收到了打印的书。我简单翻了一下,我想今天我最好把这个书的价值隐藏起来,因为我确实感觉到了它对我的帮助。我们在圣诞节在南京开会的时候,陈老师简单讲了一下这本书,后来过了一个星期我们公司的股价就上涨了,因为我跟投资者见面的时候讲我们要预定几百本这本书。我很同意叶茂中老师讲的,这本书再怎么阴谋,我们想要掩盖他的辉煌,他还是会热卖。我们看了这本书,你到任何互联网公司面试,绝对中标而且工资还很高,股价要涨,追女孩也可以追到。
  另外刚才叶老师讲,急人民之所急,想人们之所想。我们互联网也是一种在混沌中摸索和探索,我们每半年对营销理念的提炼,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自身有品牌要传播,我们自身是一个企业,同时我们也为其他的企业服务,跟他们一起去面向生活者。所以很多概念对我们非常有启发,包括这里面怎么更系统的,这相当于是一个指南针,革命之火只是星星之火,但是要燎原的话必须要有一个指南针。比如这里面提到怎么更系统的成立传播管理部门,把不同的管理内容协同起来,比如提到一个沟通元的概念,其实我们上午公司的阅读例会,我提到11年底各大媒体做的年终盘点策划,我自己没有看到任何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杰作,当然我可能从一个小乐队他们做的作品当中,我反而感觉到有所不同。但是它的传播又没有,就是有了沟通元了,有了这个图上所说的挖掘生活者关注点,并且寻找沟通元,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但是没有真正激活它,没有有效的管理它,最后也没有对它放大。实际上这里面的很多框架和理论对我们实际工作是有指导的,所以我们预购几百本不是瞎吹的,因为对我们策划、销售、策略部门和合作伙伴都是有指导意义的,所以我非常感谢这本书,同时也希望我们这个会议的传播不要太大了,传播太大了我们自身从中得到的优势就会降低。
 
  主持人:下面的时间我们留给在座每一位来宾,你们可以提出你们自己的问题,向台上每一位嘉宾,你们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自报家门,然后你把问题提给谁。请哪位嘉宾解答,问题越精彩,越精锐越好。你们可以为难陈刚老师,看看他和几个人当中的矛盾如何协调的。
 
  叶茂中:我先问一个问题,陈刚,我是你多年的兄弟,我想问你认为这本书是经典吗?
 
  陈刚:它应当是经典,我就是按照经典来写的。
 
  叶茂中:我告诉你,我读全世界的营销书,国内的营销书,如果这本书不是经典,我就死了去。

  陈刚:这本书现在跟我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孩子"生出来了,是什么跟我没有关系了,交给大家养了。
 
  天润传播:我问叶老师你出书那么多,你看了这本书还敢出吗?
 
  叶茂中:其实我们讲从出版社,像机械工业出版社出那么多的书,这个是对的,因为他们是要靠卖书赚钱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不用看那么多书,因为看那么多书最后就看糊涂了,但是我们一定要看经典,我虽然出了将近20本书,但是在这本书面前,我什么都没写过,而且我自己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混蛋。但是你们要知道,诞生一个经典,我是觉得一要有环境,要有时代的背景,第二要有这样的水平和能力,如果他不是在生活当中冲突的发疯,他怎么会写出这本书。所以我也不好在这儿给自己做广告,我正在写一本我的书,叫《营销的十八个关键词》,就是我从事营销22年,这十八个关键词你做懂了,就可以做市场营销。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意传播管理"。
 
  优酷许志敏:其实在传播当中创意是一个方面,媒介是一个方面,我想问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各自的立场怎么样,是创意更重要,还是媒介更重要。
 
  主持人: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现在是不是准备买这本书,或者你对这本书现在的感受是怎样的?
 
{$nextpage}
  优酷许志敏:其实本身我是一个"微博控",我刚才在发微博的时候,就有朋友发私信,因为他知道我参加这个会议,就知道有书,所以说要把书拿给他。所以我刚才还跟陈刚老师说你为什么不搞一个签售会呢,我把这个送给朋友,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新年礼物。
 
  吴晓波:我觉得现在这两个已经分不开了,完全混到一起了。十年前我们说策划创意上有十六字方针"超级整合,超级链接,策略创意,突击执行"。那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环境,现在创意和传播可能还有一个链状的环境,但是已经混到一起了,现在我们的方针变化了"现场策划、即兴创意,同步传播,持续优化",所以我说这本书要持续优化,在理论框架下已经扎稳了,具体里面的"装修装饰"等等可以进行完善。中国的传统是只写新书,不修旧书,如果我们这本书把一些旧的东西加进去的话,这个书一定会成为经典之作。其实现在都变了,在这个变化当中,创意跟传播已经不能完全把它分开,已经混到一起了。

  李亚:我觉得这本书里面有一个章节我当时看了,我觉得框架非常不错的。就是如何选取沟通元,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和观点进行分类,特别是对生活者本质需求的提炼,这个东西对于我们刚才这个问题来说,创意的重要性,就是创意策划重要性,怎么样把创意策划本身和生活本身最关注的心理需求结合到一起,所以我说第一点,创意好了,实际上传播可以事半功倍,特别是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获得资源,而不是利用购买资源和可获得资源来购买传播,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创意是一个根本,没有好的创意是无法进行传播的。这个寨咱们广告节讨论3.0创意本质重要性的时候,一些参会的同志也是有这个共识。
  第二,关于创意和传播哪个重要,我们12月份有一个事件,就是在某网站的时尚盛典里面,有一位女性爆乳,这是一个凤凰网时尚的盛典,但是这个是协同创意的。本身参与者她有创意的需求,本身她也没有跟我们讲,所以我们没有即兴的参与到里面去,而是在场的第三者把照片发布出去,这样才有了传播。这样的传播对于我们来说,从营销的角度来说,我们本来可以利用协同的效应,使得我们的产品被更多的广告主和消费者认同,但是我们没有抓住,让现场即兴传播了,我们就没有得到这个机会,确实营销和传播是不可分的,因为直播、因为透明性。
 
  叶茂中:关于你这个问题,伟大导师丁俊杰教导我们,"没有创意的传播不是真正(有效)的传播,没有传播的创意不是真正(有效)的创意"。
 
  主持人:我跟大家公布一个秘密,今天现场如果你拿到的这本书,你可以找陈刚老师签字,我们准备这个会的时候,我们还特别的为今天这个首发式准备了一个印章,你在得到陈刚老师签字以后,还会盖上这个印章,证明你是在新书首发式上得到的,一会儿我们吃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帮助大家把这个印章毁掉,保证你们出席会议的得到的书一定首发式的书。
 
  优酷许志敏: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其实我们是一个媒体公司,在很多时候我们要为客户做营销,客户就会问到我们的效果,效果里面既有媒介因素,也有创意因素,但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办法证明到底是创意的原因导致效果不好,还是因为我们媒介投放不够科学导致效果不好,这个时候很难去区分,但是有的时候只有你设定一个权重,比如媒介或者创意的权重在哪儿,这个如果设不好的话,传播的就不会太好,这也是我们媒体的困惑。
 
  主持人:你是想问在一个事件当中创意和传播的权重到底怎么样的?
 
  李亚:我觉得创意为先,没有好的创意,就打回去,必须有好的创意,有好的创意,可获得资源,替你主动转播、转发,超过你可购买资源达到的努力,所以这一点来讲创意非常关键。最近我们凤凰提出一个"新媒体、心营销",就是要从受众内心的角度出发,只要打动受众的内心,而且有创意炒作,沟通元能够寻找的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找出发点,并且持续激活它,让观众参与到分享共生当中,所以我回答你的就是"创意为先",我觉得好的创意至少是一个战略的50%的比重。
 
  中国广告网:我觉得今天丁院长发言非常好,他直指一点,在书的第七页提出新媒体是混乱的概念,这是至少我在混乱当中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所以今天在场有专家、学者、媒体人,所以我想就新媒体"新"的概念,请各位给出一句话,您认为究竟有没有新媒体,什么样的媒体是新媒体,这个新媒体"新"在哪里?
 
  马旗戟:我认为有新媒体,以技术作为驱动,从而导致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运营体制发生变化的媒体形式,称之为新媒体。
 
  吴晓波:新媒体是一个时间范畴的概念,我觉得现代新媒体,移动互联是新媒体。
 
  陈刚:从客户的角度,其实它面对的不是媒体,它面对的是一个数字生活空间,在这个里面有一些平台是媒体的特点。
 
  叶茂中:凡是我不会用的媒体就是新媒体。
 
  李亚:传统媒体强调内容价值,或者强调创意的一个企业。而新媒体是强调技术,强调渠道的价值,更多的强调协同传播。
 
  广告人杂志:我想问陈刚老师,由于近几年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导致传播平台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那么整合传播效果,传播被大家推到台前,我想问陈刚老师,创意传播管理在整合传播时代具体的价值,同时也能给从业者带来怎样的指导和启发?
 
  陈刚:整合是基础,整合之后怎么办?这是创意传播管理解决的问题。
 
  新闻传播学院:刚才听了半天,还有感触想说两句话,我听过陈刚老师的讲座,然后我们工作一起共事十年,我感觉陈刚老师不仅有"温度",而且很有高度。我想说的是对这本书的评价,因为我没有看完,我只是看了开头,我是教传播学的老师,以前教的时候感觉找不着北,看了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第三页说,媒介集讯息,媒介集"按摩",这是一个新的传播时代的到来,就是说我们已经对一个新媒体的之争,进入到一个传播时代的到来,所以特别感谢陈老师给我们一个特别精辟的断言,而且我相信这个断言。
 
  叶茂中:有一句话给我感觉非常深"互联网就是媒体",我想说一句话"陈刚不是人"。
 
  陈刚:今天我其实不是主人,今天大家是主人,把这个书出版以后,确实希望你们大家共同来批评,来改进。今天剩下的时间晚上我们有晚宴,在座所有的朋友们比这个发布会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年前我们喝一顿过年的酒。
 

{$nextpage} 

现场图片:


会场开场

 


嘉宾:李院长、范总、胡总在会场

 


李院长致辞1

 


李院长致辞2

 


百度副总裁王湛先生致辞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致辞

 


安吉斯媒体集团大中华区CEO李桂芬女士

 


新华社稿件中心副主任许兆荣

 

{$nextpage}


作者嘉宾为新书揭幕

 


揭幕仪式1

 


揭幕仪式2

 


揭幕仪式3

 


封面特写

 

{$nextpage}


北大新闻传播学院陈刚教授致辞

 


嘉宾漫谈《创意传播管理》

 


著名营销策划人叶茂中

 


李院长、范总、胡总在会场

 


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李奇先生和百万庄图书大厦总经理范兴国先生在发布会现场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