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我把广告公司副总的工作辞了    

我把广告公司副总的工作辞了

  对我来说,风景千万里,永远都看不完,短暂的生命,我不愿意尝试太多,只想顺着自己的心意,认认真真专心做好哪怕一件事情,就够了。
  
  
  我把广告公司副总的工作辞了
    
  
  
  两天前,我把广告公司副总的工作辞了,但卡里的钱,远远不够去看世界。
  
  辞职前整整半年,我一直在和自己这个想法做斗争。每当有这个念头,我都会抛出以下现实打击自己的冲动:
  
  你年纪不小,家境一般,单身未嫁,懒惰挑剔胆子小,独自在离你妈十万八千里的北京生活,如果还要辞去一份年薪不算高但至少交得起房租做得起美容偶尔买得起好酒好茶并且相对悠闲自由的工作,那不是傻逼吗?
  
  于是像打地鼠,只要辞职的念头冒出来,我都会狠狠一棒子砸下去。
  
  直到一个月前的周末,我在阳台上晾衣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路口,突然很想打开窗户从楼上跳下去。
  
  但幸好,这个念头转瞬即逝。
  
  紧接着随后这段时间,我经常坐在阳台上发呆,一直到后半夜,并且时不时地厌倦烦躁想跳楼。前两天去杭州签售,住在酒店在十三楼,紧邻钱塘江,刚进房间,我就踱到窗台边看了一眼,然后转身跟朋友半开玩笑说:哎呀这个好高哦,跳下去的话估计直接就碎了。
  
  我被自己脱口而出的想法再次吓了一跳。
  
  对啊。
  
  你们一定看了很多“活着的成功的人吹出的牛逼”和“活着的有钱的人吹出的牛逼”并立誓活成“和他们一样牛逼的人”。
  
  但在这条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上,我却再次毫不意外的面对“困惑和压力”表现出“逃避和懦弱”的一面,选择了做“逃兵”,成了这条道路上的一名loser。
  
  所以今天你们看到的这个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故事,并不是一碗心灵鸡汤,不是“广告界年轻女高管的成功进阶法则”,也不是“80后北漂的艰辛求职路”,更不是“马铃薯的二十种不同做法”。
  
  相反,这是一篇“负能量”爆棚的检讨书,是一幅我用每一次“逃避和退缩”标记出来的“LoserMap”。
  
  在这幅“失败者地图”里,我以自己“毕业后六年的职业生涯”为线索,坦诚的跟大家分享一些谈不上经验的“真实经历”,并希望用这种形式,回答家人、同事、朋友和自己一个原本准备继续避而不谈的问题:
  
  为什么突然辞去副总的职务,为什么再次选择逃避。
  
  以客观,善莫大焉
  
  文章有点长,希望临近毕业的你和即将步入社会的你,或者是跟我一样处于职业瓶颈期的你能够耐心读完,翻开这张“地图”,按图索骥,预见自己的弱点和壁垒,以我开诚布公的“真实状态”为“参照系”,以客观之。
  
  愿我们都能尽可能多的避开即将遇到的“陷阱”,花最少的代价,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更加有利的资源,并满心欢喜的走到目的地。
  
  前提是,你有一个目的地。
  
  今年是我在北京逗留的第十年,四年大学,六年工作,并没有获得大家普遍认同的“可以站出来吹牛逼讲道理”的“成功资格”。究其根本,还是我不够坚强,缺乏毅力,喜欢逃避。下面讲讲我的几次逃避经历,内容属实,如有雷同,就是巧合。
  
  我逃避过青春
  
  高三早恋,我没好好念书,被各种杞人忧天的矫情借口影响,心事重重,几乎操着除了学习以外所有的闲心,以至于高考考出了历史最差的成绩,随便选了一所北京的民办大学学新闻,若不是勉强在学生会当着副主席,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真的乏善可陈。
  
  大三那年,听说电影学院重开了编剧进修班,这个消息让我如获新生,便抱着“如果考上电影学院,就能换个学习环境”的心态,自己偷偷报了名。虽然编剧进修班门槛相对较松,但还是差点在面试环节被淘汰。
  
  直到毕业的时候吃散伙饭,班主任酒过三巡告诉我,当时面试的三位老师意见不合,若不是文学系张献民老师的坚持,我可能真的就拿不到入学通知。感谢他给了我逃避的资格,因为这段学习经历,我收获颇多,不仅半只脚踏进了自己喜欢的“圈子”,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并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时常得到老师和前辈们的关心和提醒。
  
  我逃避过梦想
  
  也许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与热情,也许是因为逃到了青春期的“避难所”。总之,在电影学院这半年,我专心上课完成作业,蹭了很多本科生讲座,看了许多电影,丝毫没有分心。当毕业的时候熬出人生第一个电影剧本,我以为自己可以写电视剧了。
  
  但我很快发现,编剧需要大量生活经验的积累,我年纪轻资历浅作品少,在圈内其实很难立足,加上我实在写不出差异化明显的人物对白,有些退缩。与此同时,我下意识的看了看周围,耳闻目睹了身边朋友坚持梦想的心路历程:
  
  一个同学坚持梦想拍完一部独立电影后欠下一屁股债。
  
  一个同学在编剧界闯荡多年,年近四十岁没结婚不说,还在抱怨京城米贵,居大不易。
  
  反观自身条件,我决定暂时把梦想放在一边,先解决现实问题:养活自己。
  
  找工作,先搬家。
  
  我没钱,负担不起北三环合租的房租,只好从电影学院附近搬到了清河小营(把天通苑和回龙观连成一条线,差不多中间就是)一个新小区,住进了一个月500块的隔断间。原本的两居,被黑中介隔成了五居,住了足足十多个人。
  
  房间大概十平米,摆了一张行军床,一个简易衣柜,一张折叠小桌,满满当当。因为不隔音,鱼龙混杂的男男女女在夜里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吵得我没办法睡觉。我经常半夜绕着楼下的篮球场一圈一圈的走,虽然在烟厂长大,但并不爱抽烟的我,也能哭着抽掉半包中南海。
  
  我就是从那时候起讨厌中南海的,总觉得有一股废报纸的味道。
  
  搬完家,我开始找工作。
  
  因为文凭很烂,有点畏首畏尾,所以面试的时候缺乏自信,四处碰壁。再加上对当时整个市场环境、行业类别、职业属性的认知度接近0,对自身的社会价值也没有任何辨识度,最后稀里糊涂,在朋友的介绍下去了一家四流的娱乐公司,带艺人做企宣。可是没有媒介资源,每天写完八卦新闻,发稿渠道只能靠搜索引擎连哄带骗,想方设法塞给网站编辑。
  
  大多数年轻的小公司,项目流程和任务完成的标准其实并不规范,对于刚刚踏入职场的人,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专业上没有监管,没有交流,说白了就是“没人给你挑刺,没有工作氛围”。
  
  当我把公司艺人整容情变的新闻换个标题翻来覆去的写,再也编不出八卦的时候,我决定辞职。
  
  我用逃避的态度面对过真相
  
  我的青春和梦想,和大多数人一样,翻回来看,都很短暂。但接下来的这段现实却分外冗长且深刻,虽然过去很久了,但依然历历在目。
  
  先讲个小插曲。
  
  其实在毕业之前的一个暑假,我机缘巧合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过,当时的老板是一个非常严苛的香港人,公司在做一个大型音乐节的执行项目,缺人手,招在校实习生,管中午饭,但没有工资,一个月交通补助也才300块。
  
  我当时给娱乐经理当助理,负责一些国外音乐节的数据调研工作,将调研结果整理成ppt。从来没做过ppt的我,上班第一天的任务就是做80多页ppt,因为国外的音乐节都是英文网站,搜集资料非常辛苦。当我熬了几乎整个通宵把做好的东西拿给领导的时候,她非常嫌弃的说:你这些都没用,格式也不对,重新做一份。
  
  我没说话,回到座位上重新做。
  
  半个月的时间,我在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严厉的文本要求下,迅速接触了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虽然仅限于入门阶段,我还是有点心浮气躁坐不住。
  
  有一天,香港老板搬家,家里的书没地方放,就让搬家的货车把书拉到了公司,他们让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子到门口帮忙搬。
  
  谁知道老板养猫,书堆夹杂着猫毛,我对动物毛过敏,夏天很热,我边搬边打喷嚏,加上连续的熬夜,头又痛又晕,看到公司的男生纹丝不动地坐在屋里吹空调,我鼻子一酸,觉得很委屈,虽然忍住没哭,但第二天,我毅然提出了辞职。
  
  领导和老板先后找我谈话,但我一意孤行,坚持要走,当天就时候东西走了。走之前去财务那领了200块钱,和朋友去西单逛了一圈,在明珠商场楼下,一人吃了一碗酸辣粉,放了很多醋。
  
  虽然只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但也实实在在学到了一点点EventExecutive(线下公关活动执行)的皮毛,也为我在后来的工作中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为什么是个小插曲呢,因为人生很奇怪,缘分也很奇怪。总之后来正当我在娱乐公司写着八卦新闻,迷茫困惑想要辞职的时候,之前实习遇到的人事姐姐第一时间看到我的吐槽状态,发消息问我想不想换工作。
  
  我说,想。
  
  人一辈子,可以逃避的确实有很多,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缘份,却很难逃避。兜兜转转的职业上升期,还是原班人马,只是换了一个老板,换了一家公司。
  
  我也算有了第一份严肃正经的工作,也算正式踏进了广告圈。公司还是做线下公关,还是做EventExecutive。
  
  新公司在苹果社区,当时我搬到了天通苑,每天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将近四个小时。入职薪水2500,转正后3000,在北京,没有自己的房子,这份薪水真的是少得可怜。
  
  小时候我家里条件很好,一直到上大学前,我在物质条件上也没吃过一点点的苦,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用好的,也习惯了的舒服些的生活品质。所以家里变故之后,我依然不肯将就,跟陌生人合租那段时间,我痛不欲生,所以为了满足自己对“家”的最低标准,我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拆东墙补西墙,大幅度牺牲其他支出,宁愿省吃俭用,也将当时大部分工资拿来交房租。衣食住行,住永远排在第一,至今也一样。
  
  所以我记得交完房租最穷的时候,我咬着牙把原本发芽了扔在垃圾桶里的土豆又捡出来削掉发芽的部分,煮成大酱汤高高兴兴的吃了。
  
  为什么那么穷,还很高兴。
  
  因为我觉得,只不过是吃一只烂土豆,但至少还有一间完全属于自己的厨房(虽然是租来的)可以煮汤,已经非常非常满足,甘之如饴。
  
  很久以前和朋友聊天,饭桌上大家轮流比惨。我想了想,把“垃圾桶捡土豆”这件事搬出来说给他们听了,可谁也不信,觉得我胡扯。但我真的没撒谎,只不过垃圾袋是新换的,扔掉的土豆还算是干净。
  
  因为有一定的基础,新工作我适应的很快,而且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接触了许多广告界非常专业且认真的前辈。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下,我快速成长,无时不刻不在学习,非常用心,也肯花时间。
  
  婴儿哭的时候,妈妈会来喂奶,仗着年纪小,可以被呵护,所以一直被给予,不用自己付出。但这种靠着“哭”来换取“爱”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我们整个人生。当我们慢慢长大,长大到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或欲望),必须主动去和这个庞杂的社会产生交换的时候,才算是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
  
  这一步,对于即将踏入社会,此刻正躺在寝室的床上拿着手机的你来说,很快就会到来,但你别怕,因为怕也没用。
  
  这一步,对于已经踏入社会的你和我来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所以不管你我此刻站在哪里,都请首先肯定一下自己这一路的坚持和辛苦。
  
  天主教教义提到过的人类七宗罪,分别是: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愤怒。而“贪婪”作为七大原罪之首,又可以解释我们在满足五蕴之欲过程中的全部“无理”要求。
  
  回过头来看我走出的这短短的几步路,尽管崎岖,但此刻的我,却非常感谢自己因为“小时候娇生惯养惯了”的“无理要求”和“贪得无厌”。
  
  前面我讲过,成长的代价之一,是你需要去和这个社会产生交换,迄今为止,我反正是还没遇到过白来的午餐。所以我很清楚自己的境遇,为了交房租,就要高薪水,想要高薪水,就要让老板认为,我值得你每个月为我付出这笔钱。
  
  怎么才算“值得”,很简单啊,你想想,如果你是老板。
  
  换位思考,是工作、生活和感情中,化解矛盾的一种必备技能。因为“换位”,所以“客观”,因为“足够客观”,所以可以“随时自我察觉”并“不断优化自己的‘经验值’,就像打怪,越往后,装备越牛逼,杀伤力越强。
  
  我没好好上学,专业基础很差。所以“打怪练级”的过程就比其他人辛苦。
  
  当时我们服务一家知名外企,大部分工作的沟通都要求英文办公,而且客户是德国人,因此对逻辑的要求便更加严密,更加精准。所以,为了满足自己“住得起好房子”的欲望,负担得起高额房租,我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想办法一步步“通关”,胜任眼前的工作。
  
  我把英语词典根据字母顺序撕成26本,每本很小,便于随身携带,不像现在,考驾照都用app做题。那段时间,我每天上下班路上都在背单词(虽然现在也忘了T_T),公关执行的常用词汇也都记在本子上,反复背诵练习。
  
  如果在会议中遇到听不懂的单词,我也会淡定自若装作能听懂,然后马上用手机快速悄悄的把单词大概的轮廓记下来,反复试错,根据语境连蒙带猜,反复理解和记忆。但实在没听懂的地方,我也会虚心去问。
  
  这只是很小的一个例子,当我知道自己无法将就,想住好房子,我就想方设法去实现这个目标,找到了很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发现,在任何工作中,真的只要用心,态度认真,真的会有很多人愿意帮你,如果他们不愿意分享,相信我,这样的人,一定不会走得太远。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哗众取宠,很多时候都不太相信什么大道理,觉得那都是废话,但很多金句,后来还是被验证了: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拣(等)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新老板是浙江人,处女座,胖且圆。他胆子很大,敢用人。他敢在我犯下一次严重错误(因为做错了一次报价,第一次提交给客户之后当场损失了200万)之后,依然让我独立带项目,意味着从客户沟通、费用统筹、项目执行到总结报告的全流程都要由我带领团队去完成,我想想自己的房租,决定试试。
  
  人一旦开始“承担”,成长便很迅速。
  
  那时候我23岁,拿着方案和报价反复修改,虽然身边的前辈们都非常耐心地鼓励我,给我建议,但我的压力还是几欲爆表,加上饮食没规律,每晚都失眠,我的内分泌严重失调,月经周期紊乱,身体状况也变得不好。女孩子内分泌失调蛮可怕的,除了长痘过劳肥,还会影响许多身体指标。
  
  那几年,我的身体一直拉警报,但我并没太注意,所以现在,我都隔三岔五往医院跑,有时候想想,也会觉得得不偿失。
  
  但即便如此,当时做完的东西提交给老板后,依然被骂回来,每次他骂完我,我都会把自己关在公司厕所里哭一会儿,不出声,哭完之后继续改方案。以前哭,是觉得委屈:我这么辛苦,你为什么还要骂我。后来我懂了。
  
  因为并不是你用心了,就可以降低标准,也不是你尽力了,就可以随便犯错误。在一份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真正原谅你的“不专业”,不仅是知识领域的专业,还包括行业视野、职业态度、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等许多领域。
  
  如果正巧你现在的公司,原谅了你的“不专业”,那这家公司离关门大吉也就不远了。如果你正巧是个女生,而你现在的领导,一次又一次的原谅了你的“不专业”,对你无限宽容,那你一定要多留意一下,也许他有一点喜欢你,如果你也喜欢他,可以考虑发展一段办公室恋情,但需要友情提醒的是,认真考察一下,他没有跟你婚外恋。
  
  扯远了,还是回到职业经历中来。大家都知道,在广告圈,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那时候年纪轻,特别能熬,办公室里牙刷洁面乳应有尽有。但我还是最怕下班前收到客户的反馈邮件,最怕凌晨下班站在三里屯的路边打不到车。
  
  尤其是做过线下公关的朋友都知道,每一次活动现场的搭建都会累成狗,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是一句又悲惨又贴切的玩笑话。
  
  原本一直有洁癖的我,在场馆的水泥地上铺着报纸睡觉,木匠把木屑锯得漫天横飞,环境差到面对面的两个人,连看清对方的脸都都很困难。到了饭点,施工的工人们吃着提前订好的盒饭,我蹲在旁边看着他们碗里荤素搭配,有菜有汤,有鸡腿,馋得直流口水,但因为实在没时间吃饭,也没地方洗手,我只好和另外一个男同事用沾满油漆的手吃包子,饿的时候,吃什么都香。
  
  我很佩服也很喜欢那些苦中作乐的人,所以也很感谢当时那个男同事,有时候他拿住一只包子,会小心翼翼地先咬一小口,然后跟我说:卧槽我他妈的连续吃了三个香菇的了!然后问我,你的是啥,我说梅干菜啊,他会表现出非常羡慕的神情,很快去选下一只包子,我们会共同期待第一小口过后的惊喜,每当他多吃一只香菇馅儿的包子,就意味着我能多吃一只梅干菜馅儿的,很有乐趣。
  
  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吃包子的,一直爱到现在。
  
  你看,一只包子,有肉有菜有主食,一口一个,非常有安全感,吃一口包子,喝一口小米粥,简直就是活着的意义,非常幸福。感谢发明包子的人,这个人很懂生活,如果他是男的,又活在今天,我真的很想嫁给他当老婆。
  
  人生路漫漫,我们还是要有几个积极乐观的朋友的,他们像是阴雨天的一朵白云,挂在你心上,舒展开的时候变得像棉花,柔软轻盈,帮你稀释掉心里眼底的泪水。
  
  虽然一直以来,我的故事都写得平平,读者并不多,但我仍然坚持对大家说一些看上去很傻的话,每次我说:宝贝,寄一朵云去你的梦里吧。其实是因为,在我难受的时候,我曾非常渴望被安慰,我知道那种滋味,所以也想安慰难受时候的你们。
  
  我在那段最辛苦的时间,没有白白付出。后来,作为一个门外汉,每天看多了,也几乎能背下很多建筑材料的名字,有时候只用看一眼,就能很快的辨认出制作工艺和大致的价格。
  
  尽管那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我一直都有这样的学习习惯,很多事情我完全有理由不去做,但并不代表我可以不知道。这样的习惯,为我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而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不可替代性”又恰好决定了这个人的“绝对价值”。
  
  当你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高,你的薪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而独立统筹项目的过程中,更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这四个字在任何社会关系中,都很难做到最好。但如果只是对于一份工作,一个项目,便相对容易实现一些。
  
  以品牌营销的项目为例,当你负责一个项目,就要对这个项目的所有关联方负责。上至客户及客户的客户,下至发生合作的全部渠道方,对内要考虑品牌及产品的自身营销诉求,对外要巧妙的控制品牌形象外化过程中的传播声量。为了保证顺利实现项目目标,你要在任何危机关头首当其冲,带领团队迅速找到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并及时拿到客户的有效反馈。
  
  我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我喜欢晒太阳,喜欢发呆,喜欢看书喝茶跟朋友聊天。所以有时候也会想,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我的家庭没有发生过大的变故,也许我会每天沉迷于做一只好吃懒做的“米虫”,不努力也可以活得很舒服,更不用非把自己逼上这条迎难而上的路。
  
  但是。
  
  在这段几乎算作“拔苗助长”的职业生涯初始阶段,我因为辛苦和懦弱,偷偷哭了很多很多次,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做了一份不需要任何人帮我修改便可以直接提交给客户的总结报告,内心也因此收获了一丝丝喜悦。
  
  从执行专员到项目总监,从公关执行到活动策划,从线下公关到线上公关,从公关到品牌,踏踏实实工作的这几年,我在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总结,不断修订,以可延展的大创意为前提,逐步领会了项目管理的三大核心:团队管理(人)+费用管理(钱)+进度管理(时间)。
  
  虽然很难,很辛苦,虽然无数次想过逃避,但最终还是抱着逃避的态度,半推半就的挺了过来。今天再回过头看,如果只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那么这段经历,非常值得参考。
  
  也许你在这段冗长的经历里看到了幸运,但一定没有看到任何侥幸。我从这家公司离职的时候,没什么遗憾,并且觉得自己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
  
  后来我先后换过两份工作,时间都比较短,直到在上一家公司,一直从策划总监做到公司副总。
  
  我曾经是一个目标非常清晰的人,因为“懒惰”,我总会想办法找到一条更快的路,因为“想早点回家看韩剧发呆”,我总会想办法提高自己和小伙伴的工作效率。做策划,意味着每天都要做ppt,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做了太多的ppt,情绪暴躁到想跟全世界的人吵架。
  
  当我发现,要想“名正言顺”的“偷懒”,只能当领导(也就是尽可能的爬到食物链或者金字塔的顶层),因此,为了实现自己“不用亲自做ppt和不用去活动现场”的誓言,我终于在摸爬滚打的第四年末,被老板委以重任,当上了副总。
  
  但我犯了一个错误,也就是为什么我会辞职的一部分原因,我只看到了当副总的“好处”,却没发现自己目前的心智成熟度并不足够支撑我“当好一个副总”。
  
  所以问题出现了。我在这条向上的道路上爬得非常辛苦,非常孤独,非常迷茫,非常不开心,因此败下阵来,选择了逃避。
  
  一些不好的现象慢慢浮出水面,让我变得无法心平气和的面对所有人,我开始不喜欢加班,不喜欢开会,不喜欢接电话,不喜欢陪客户吃饭打太极,不喜欢逢场作戏,不喜欢跟讨厌的人打交道。所以每天就算再闲,我也经常变得很躁郁,带着这样的情绪,我经常下班回家一口气连拖三遍地,作为发泄。
  
  但郁郁寡欢的时间久了,还是憋出了毛病,觉得哪里都不舒服,隔三岔五往医院跑。
  
  以前,我一直非常错误,非常错误,非常错误地认为:
  
  如果我不够“努力”,不够“成功”,就没有“不开心”的资格,如果我穷得连房租都交不起,包子都买不起,我就没有“吃饱了在自己家的房子里大声哭”的资格。
  
  我错了。
  
  一个人,享有不开心的权利,享有伤心疲惫哭泣的权利,这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生存的权利,只要这些发泄的路径,能让我们的生活可以继续,并相对轻松。那么这样的权利,便人人平等。
  
  我逃避过自己
  
  我并没有很好的维护自己的这项权利。
  
  在职业生涯稳步上升的这段时期,我在工作、生活和感情中遇到的各种压力没有得到正确有效的疏解,所以精神状态看似良好,但其实每况愈下,而我还始终不愿意面对。
  
  一方面是我并不喜欢麻烦别人,一方面是我好强又要面子,再者,是我害怕朋友看出端倪后嘘寒问暖,会让我不知从何说起。
  
  人就是这样的,原本很坚强,但一旦有亲近的人问你怎么了,就会忍不住扑上去哭一哭。
  
  我曾经非常严厉的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成年人,应该学会独自排解悲观的情绪。
  
  所以为了避免崩溃,我开始对很多亲近的人避而不见,十个饭局,八个不去,工作之余,慢慢跟很多朋友减少了往来。
  
  除非工作和叫外卖,能不说话的时刻也尽量不说。最严重的时候,一天饰演两个角色,白天出门镇定自若,晚上回家关门就哭。我在很多个本该跟家人朋友倾诉的时刻,选择了一个人在家喝酒。但事实是,如果那时候我能跟朋友和家人哭一哭,说自己很累,并得到回应,也许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被各种“普遍意义的价值观”所影响,让我一度在清醒的时候进行严肃的自我批判,认为自己所有的矫情和悲观或许都是因为不够忙,一旦交得起房租有了一点闲心,就会开始追赶一种变态的“假流行”,演习“悲伤和不幸”。
  
  因此,在事业和感情的瓶颈期,我做出过许多并不理智的判断,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创造财富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就在我自嘲的以为全部的“不开心”可能是因为“穷”之后,就在每一个今天都其实都比昨天过得要好很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依然还是忍不住想跳楼。
  
  这时候,我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一直以来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我在原本该撒娇和需要被保护的年纪里,面对着残酷的现实,被迫扮演着大人的角色,那个被我藏在“潜意识深处从来没有外化过”的“小姑娘”就像一个“巨婴”,被我丢弃在角落里。因为我越是不肯面对她,她就越是往回使劲拽我的腿,这种长年累月的对抗和消耗,让我的内心变得一天比一天狭隘和胆怯,精神疲惫,几欲崩溃。
  
  真的,那些“断章取义的心灵鸡汤”坑害了太多的人,仔细想想,“如何走向成功”本身就是一个自私的伪命题,我觉得应该有种反其道而行的“经验之谈”,回溯本源,让人在“追寻成功”之前,先预见“他人的失败”,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真实的自己”,最后再由“那个真实的自己”去选择“是否要继续‘成功’”。
  
  因为人“一旦确定目标”,就会发现大家都在侃侃而谈的“价值观”可能分文不值。
  
  举个例子,如果我就是想住在北京二环内,那么无论是租还是买,我总会找到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还用其他人来告诉我该怎么做吗?
  
  以客观,善莫大焉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在心智还不够成熟的现在,依然不敢冒险去涉及任何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因为我始终固执地认为,对于一个有性格缺陷的但又掌握了一部分生存经验并且不再相信童话故事的成年人,想要通过药物和非自身的情绪干预,去持续的调动情绪管理机制,让人维持在“安全兴奋”状态的可能性,几乎为0。这大概也是宗教信仰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消极情绪(悲伤、胆怯、缺乏毅力、自我否定和冷漠等)与积极情绪(乐观、充满活力、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等)虽然存在一些个体化差异,但只要一个人的消极情绪稍微占了一点点上风,也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大幅度拉低这个人的整体生命质量。
  
  用我的经历举个例子:
  
  消极情绪内化在我的思维模式(潜意识)中,主要体现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悲观主义,我没有资格拥有当下的生活,我不配做一个幸福的人”。
  
  消极情绪外化在我的行为模式(非潜意识)中,主要体现在“习惯性的自我批判,以及强大的自我破坏力。”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每当“我(行为模式下的我)”接近“幸福”,“我(潜意识中的我)”都会跑出来搞“破坏”,在“搞砸”一件事情之后,我又会对自己非常苛责,以至于变成了一个非常矛盾的个体。
  
  但很高兴的是,经过一段非常痛苦的“拔苗助长”之后,我终于像“打不死的女小强”一样,在每一次“消极情绪”和“自我破坏”作祟的时刻,有了可以自己跳出来干预它继续“搞破坏”的控制力。
  
  因为我潜意识中还尚存一部分最关键的动因,足够让我能够看到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和最想去的地方。不论来路多么辛苦,我也会想办法走过去。
  
  人一辈子,从出生到死亡的这几十年,总在经历不同的仪式。孩子满月,朋友结婚,公司挂牌上市,新楼落成,家人离世……我们好像非常需要在这些隆重的仪式感中,给过去和未来的自己一个交代,给时间一个交代,就像mark一个浓墨重彩的印记,证明自己活过。
  
  因为需要这种仪式感,所以我才决定写下这段经历,帮助自己从这张“LoserMap”的“逃避路线”里跳出来,找到自己一直在逃避但其实最不该逃避的——那个带着消极情绪的自己,把这个“巨婴”抱到光天化日之下,带着“她”一起往前走,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心理建设,首先去做一个称职的大人,给予“她”宽悯和关爱,呵护“她”成长,希望“她”不计前嫌,尽快追上我的步伐。
  
  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却是一种选择,对待别人要善意,对待自己更要善意。我们在困难和不开心的时候,都曾用心的理解过别人吗?如果理解过,那也偶尔理解一下自己吧,一点也不丢人。
  
  世界真的很大,你们都想去看看。
  
  但是对我来说,风景千万里,永远都看不完,短暂的生命,我不愿意尝试太多,只想顺着自己的心意,认认真真专心做好哪怕一件事情,就够了。我觉得很辛苦,便给自己的生活做一做减法,这就是我辞掉广告公司副总的原因。
  
  记住,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逃避也是一种美德。
  
  关于职业生涯
  
  我一直都不主张“故意吃苦”的观念,如果钱真的多到花不完,就出去旅行,在这颗美妙的星球上走走看看,边吃边玩。
  
  在职期间,我也几乎告诉所有前来面试的新员工:
  
  如果你有足够的天赋,足够的机会,足够的高起点,请你一定一定不要“自讨苦吃”,不要走任何弯路,请大大方方的利用你得天独厚的条件,快速的转化成社会价值。
  
  如果你各方面条件都一般(绝大多数人),那就先找到自己,然后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生活目标或者工作目标),披襟斩棘走过去,但愿这张“失败者地图”能帮你绕开一些“陷阱”。
  
  末尾别喝鸡汤,我们吃块肉吧,以此共勉
  
  保持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要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随意judge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
  
  保持善良的天性,守住“与人为善”的初心,宽悯的对待那个时常懦弱的自己。
  
  保持每天吃早餐的良好习惯,保持每天大小便通畅,从现在开始,管理好自己的身材和身体,早睡早起。
  
  请在每一个清晨醒来的时刻,感谢昨夜所有的黑暗。
  
  希望我们无论如何,都尽可能的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最后,寄一朵云去你的梦里。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