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2020年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云服务丨研究报

全文字数:5101字  精读时间:13分钟


核心摘要:
数据流量需求的强劲增长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网络在社会生活、办公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基础云资源产生了旺盛需求,加上政策落地及疫情对数字化转型的加速,预计我国云服务整体市场将在未来三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
IaaS公有云市场中头部玩家名单未发生变化,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在营收方面占据前三,华为云与AWS紧随其后;前五名玩家共占据市场73.9%的份额。而计入国内企业海外用量的“全球交付”市场中,AWS表现突出挤入前二。

面对客户纷繁多样的需求与实践,传统的云部署模式之分更加模糊,介于纯公有云与纯私有云之间的各类中间形态层出不穷。但我们仍应清醒地认识到,公有云作为市场“底座”的重要意义并无动摇痕迹,非公有云亦无需被过度“神化”。

中国基础云服务市场跟踪

基础云服务的概念界定

提供IT基础资源与通用能力的云上服务

国内云服务市场规模及结构

政策释放需求,国内云服务市场规模突破1600亿

2019年国内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612.4亿元,并录得近年来最高增速(57.1%)。艾瑞认为,得益于相关鼓励性政策进入推进落实阶段,企业上云步伐明显提速,云服务相关支出在整体IT支出中的比例不断抬升;部分大型政企的成功转型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上下游及同业的用云意愿。与此同时,云厂商也保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姿势,在业务拓展方面展示出极强的执行力。

另一方面,随着客户对云的需求从简单的“资源型需求”向“智能型需求”及“业务型需求”进阶,PaaS、SaaS、云原生及各类行业/场景解决方案受到更多关注。中国的云服务市场逐步迈向结构更加合理、健壮、多元的发展新阶段。

IaaS市场增速高达70%,PaaS市场增速持续向好

IaaS市场在国内整体云服务市场中始终是占比最高的贡献者(67.4%),并在2019年创造了逾千亿的市场体量(1087.5亿元)。由于客户当下仍以“资源上云”为主要目标,IaaS服务凭借极其标准化的产品形式与相对充裕的资源供给,实现引人注目的高速发展。

PaaS市场依然保持稳步增长,且随着云原生对传统架构的渐进式替代,将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提升规模增速。值得说明的是,除数据库、大数据、AI服务外,不少基础PaaS服务作为带动底层IaaS资源消耗的“扳手”,其市场繁荣度未能在营收层面得到充分体现。

公有云托起市场大盘,非公有云成为“下半场”焦点

公有云模式以其相对标准化、规模化的业务优势,更易实现快速“上量”,并在互联网(尤其是视频、游戏)等存量业务方向中持续获得充沛现金流,在可见的未来市场中将始终占据主流。

但与此同时,受国内客户的安全性/隐私性顾虑及政策合规性等因素影响,非公有云服务在国内拥有超过欧美市场的更大空间。随着传统行业加速上云,加之纯公有云模式在部分场景实践中的掣肘逐渐显现,非公有云服务市场亦将成为云服务“下半场”的业务焦点。关于非公有云市场的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即将发布的《2020年中国非公有云行业实践白皮书》。

国内基础云服务产业链图谱

国内基础云服务市场竞争格局

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依然占据前三,市场竞争仍胶着

相比上一年度(2018年),IaaS公有云赛道中的头部玩家名单未发生任何变化,仍由互联网巨头、IT厂商、电信运营商及海外厂商四类玩家占据。但在其内部,玩家间的座次及市场占有表现则出现了诸多变数。其中,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仍牢牢坐定市场前三位置;华为云凭借其自上而下的强执行力,在国内IaaS公有云市场跃升至第四;同时,AWS中国的卓越技术实力与产品能力、金山云及百度智能云在AI与IoT方面的不断探索、浪潮云在泛政务市场的突出表现、京东智联云及微软云中国区凭借各自优势领域构建起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是使其占有国内公有云市场中重要席位的核心原因。

总体来看,互联网背景的基础云厂商正在更加积极地向传统行业发力,提升产业端声量;而相对更具备项目制业务经验的厂商,则在传统行业上云的浪潮中拥有“弯道超车”的契机。

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解读

数据流量需求强劲增长

4G普及与5G落地拉动流量需求,企业级数据量亦将快速攀升

数据流量需求将是相当长时间内支撑基础云服务发展的核心基石。凭借4G、5G等通信基础设施的领先优势,国内视频、直播、电商、游戏等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从2014年起爆发,至2019年,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已超过8.5GB。随着网络传输速度与资费的进一步改善,互联网流量规模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数据量的内部结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对比2015年与2025年的数据类型,娱乐类数据占比下降明显,而生产力数据、IoT数据等企业级数据占比则大幅攀升。这无疑得益于AI在更多场景的落地应用以及边缘设备、物联网传感器的进一步普及。

疫情对产业的长短期影响

在线业务短期内整体受促,视频类服务表现突出

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下面对面接触受到诸多限制,线上“非接触式”服务得到空前关注,互联网在线业务整体流量趋好。从细分赛道来看,办公管理类服务的使用时长上升显著,尤其以各类视频会议产品为典型;学习教育类产品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各类校内与校外机构的远程教育培训需求;疫情期间的视频服务、智能穿戴、健康医疗等产品也获得了更多使用。总体而言,视频类服务作为现阶段数据流量消耗的重要场景,其不断攀升的需求将直接拉动市场对基础云资源的需求。

长期看,疫情对客户上云观念的培育起到显著作用

尽管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客户由于业务收缩、收入减少,在IT支出上也有一定收缩或计划推迟,导致部分场景中对云需求的攀升短期内并未充分体现于基础云厂商的现金流中。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数字化、云化、智能化转型的观念却切实地被提升至不少企业决策者的日程中。通过一项对中国企业的调研,房地产、交通、制造等传统行业客户均有近半数受疫情因素影响,计划加大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办公生产中的投入。疫情大大加速了持续多年的市场教育行为,对云服务市场的利好将更多体现在中长期。

云服务部署模式持续演进

公有云与私有云的边界日益模糊,云中间形态层出不穷

随着云服务实践的不断丰富,其部署模式亦出现日益丰富的选择与实现路径。广大“非数字原生”企业在政策引导、商业与技术赋能需求下对上云跃跃欲试。但行业业务模式的巨大差异及企业需求的特殊性,导致其在选择云计算部署模式时,往往面对的是“多选题”而非“单选题”。

企业上云的焦点正逐渐从仅聚焦于“利用云计算技术”到“技术与服务并重”。托管云、专有云、真私有云/下一代私有云等新兴云计算部署概念逐渐兴起并落地,使得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中间形态日益丰满,也日益模糊了二者的边界。云厂商不仅在技术上关注“云原生”,也在部署上思考“云衍生”;客户在云服务部署的选择上也从早期的“云配比”逐渐进化成“云优化”。

企业上云路径选择不一

面对多元市场需求,云厂商与时俱进拥抱多样业务

作为云服务“经典/理想形态”的公有云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受制于各类主客观因素(如下图所示的“安全性”“治理”“合规”等)以成为企业众望所归的选择;而非公有云及多云需求的增长,则启发了公有云厂商先利用技术拥抱各类数字化转型需求,再依靠技术引导需求,实现“曲线救国”目标。国际主流公有云厂商如AWS、Azure等,以公有云为重的同时也正拥抱更加丰富的云落地形式,相继推出AWSOutposts、Azure Stack等产品服务。国内头部云厂商或是从公有云逐步切入非公有云业务,如阿里云、腾讯云推出的Apsara Stack、TCE等企业云/专有云产品;或是突破原有云部署壁垒,尝试从私有云向混合云拓展,如华为云推出的华为云Stack等。国内云厂商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升级商业模式、拥抱多样化的客户实践。

云MSP持续升温

企业上云非一帆风顺,云管服务的价值日益凸显

云MSP从概念提出迅速发展至落地普及、广受客户认可的行业热点,标志着企业逐渐意识到上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小步快跑”,跨云管理并非简单的重新分工,而是需要专业团队持续提供系统、完善的解决方案。企业如果期望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华丽转身”,不能仅仅聚焦于云化过程的某一阶段,而应关注上云、用云的全生命周期。因此,能够在上云前提供规划与咨询服务、在上云时设计完善的迁移方案、以及上云后提供完整管理运维服务的云MSP逐渐成为链接客户与云厂商的纽带。当前国内外主流基础云厂商均已制定较为完善的云MSP伙伴计划,通过搭建云生态,打通企业从上云到云上的全流程服务。可以预见,随着国内云MSP行业标准逐渐完善,认证与评估逐渐健全,专业的云MSP企业将成为整体云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助力客户真正实现跨云管理与云网协同的良好路径。

基础云服务市场投融资情况

对投资机构而言,较成熟赛道将陆续迎来“密集退出”阶段

统计2019年至2020年8月的投融资信息,国内基础云服务领域共录得逾60笔公开融资事件。从融资企业的所属赛道来看,私有云/专有云、容器云、云MSP、综合云服务等领域相对集中,反映出资本市场对IaaS公有云寡头竞争背景下、周边云生态中成熟赛道的积极布局。

从披露的融资金额来看,共5笔融资获得超过5亿元人民币,其加总占此期间融资总额的67.4%。抛开二级市场股权转让事件,资金愈发密集流向头部成熟企业。联系到国内科创板启动、注册制落地等变化,预计近期将有不少C轮及之后的优质标的进入更加公开透明的二级市场,进一步打开产业发展机遇。

企业上云实践指引

选择合适的上云模式,充分了解各类用云策略

对客户而言,上云与否、上云路径选择、用云策略考量、供应商筛选、数据迁移等环节的充分思考均是横亘于企业云化转型道路上的“门槛”。无论是基础云厂商主动提供一站式上云服务,还是由第三方机构辅助客户进行策略规划,都要求客户对上云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抉择具备尽可能充分的了解。

?Step1:选择合适的上云路径。客户需要基于自身情况与业务目标,在不同部署模式上进行选择;同时,一次性整体上云对大多客户都相当困难,如何对业务及其对应的应用进行拆分,制定合理的分步上云策略将至关重要。

?Step2:充分了解各类用云策略。如:多云中的资源分配与动态纳管策略、数据迁移与迁移后的应用重构策略、资源的监控与扩展策略等等。

多维度评估上云效果与价值,灵活运用厂商政策优化支出

?Step3:评估上云效果,优化支出。随着用云实践的广泛普及,实际用云后的效果评估日益成为客户的重要议题。从一项全球性调研数据来看,用云后的成本节约、产品交付速度、业务价值提升、创新速度、传统IDC的使用缩减等均是受客户关注的评估指标。

优化费用支出则是所有客户内部精细化运营的必然目标,其主要途径有二:1)事前——灵活运用云厂商的定价与优惠政策。采用预付费的包年包月模式,单价相比按需计费的后付费模式更低,但灵活性也相对较弱。云厂商大多提供阶梯式定价,对于实际使用量超过一定阈值的客户,给予更多折扣。此外,部分厂商还提供预留实例、抢占式实例等优惠政策,将确定性资源需求及空闲资源转换为大幅度折扣。2)事后——通过云厂商(或联合生态伙伴)提供的支出管理工具,分析账单结构,优化客户的采购与付费策略。

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展望

面对国际规制压力,基础云厂商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国内互联网市场的激烈竞争与相对饱和的市场空间,不少企业选择“出海”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空间。云厂商通过提供直接服务(服务海外客户)和间接服务(服务国内出海客户)两种方式实现出海。当今世界市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出海企业的规制加强,因此对出海企业的市场判断、合规以及海外渠道能力的要求迅速提升。但是,在一些细分赛道内出海阻力相对较小。例如国外游戏行业采取“游戏分级制”,不涉及意识形态,内容监管相对宽松,2019年中国移动游戏出海的市场规模约514亿元,同比增长22%,占整体出海市场的26.9%。综上,面对新的全球市场环境,企业可选择合适赛道进行风险控制,同时在合规、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能力,选择可信任、受信任的合作伙伴。

公有云仍为市场“底座”,非公有云无需过度“神化”

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项旷日持久的“社会性工程”,而非一场由少数厂商发起的“市场活动”。因此,宏观来看,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近些年保持稳步前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但远未达到市场想象中的“突飞猛进”。现阶段,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非公有云、AI+、产业SaaS等市场的火热,更多是对传统客户中具备一定技术实力与付费意愿的“弄潮儿”的密集消费,或是从客户少数“极痛”场景切入的轻量化改造,其对同业的带动、对产业根深蒂固的传统业务的改造攻坚依然无法一蹴而就。公有云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现金奶牛”、非公有云作为业务落地的必要能力,是所有综合云厂商不可偏废的两项重要业务。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