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微信(Wechat)在美流行,竟影响了华裔们参政的态度“大转折”    

  微信,到底如何在海外凝聚了华人圈层、甚至影响了华人精英圈层的主流观点?

  

  

  

  “微信真的像一个洪水猛兽。”生活在美国卡罗纳多州的潘艾言(音译),偶然间发现了微信这个神奇的APP。

  

  潘艾言是卡罗纳多州立大学的教授,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中的种族政治。以她多年的观察来看,绝大多数亚裔美国人一直是平权法案的积极支持者,但自2014年起,事情发生了令人惊讶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拥有政治知识的亚裔美国人开始阻挠加州的一项民主党支持的投票计划,而后者有可能废除美国长期以来设立的“将种族纳入大学录取考量因素”的制度。

  

  这些亚裔活动人士,不断进行大声的示威,强烈反对专栏文章,帮助共和党拉票,开办和中文脱口秀有关的圆桌讨论——他们身上的变化,令人猝不及防,至少对潘艾言这样的教授而言是十分出乎意料的。

  

  潘艾言想要进一步了解这种情况,从2016年开始,他开始召集一群学生和校内同事帮忙进行研究。他们分析法庭上诉文件、新闻故事、社交媒体帖子和点赞情况,找出这些“心怀不满”的亚裔。但是几个在网络上留下足迹的活动人士,并没有回应她的访问请求。

  

  接下来,潘教授继续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她采纳了一个熟人的建议——在中国著名即时通讯工具微信上注册了账号,在他们而言,就是 wechat。

  

  她才得知,微信才是这些活动人士真正聚集的交流平台。

  

  

  

  起初,只有一小群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在加州的中国移民在微信上聚集;后来这些活动人士找到了全美各地志同道合、其中许多人是反对平权行动的独立团体的成员,包括正在审理的指控哈佛大学反亚洲歧视的联邦诉讼背后的组织,要求调查学校录取和注册数据的组织。

  

  然而,这些活动人士越来越专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与公众意见数据中“绝大多数亚裔都支持平权法案”的描述并不相符。

  

  那么为什么这些活动人士能够占领报纸头条,改变人们对亚裔美国人的印象以及亚裔与大学招生中种族因素考量的关系呢?潘艾言无意中发现,问题的答案就在微信当中。

  

  史蒂芬·陈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中国大陆移民到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如今在洛杉矶地区做电脑工程师。他表示,“在微信诞生之前,美国的华人社区里并没有什么连接所有人的软件。”

  

  微信的主要功能是文字信息和语音通话,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用处:人们可以用微信叫车、拼车、转账、订外卖、购物等。智能手机上的微信像是前往应用程序大海的港口;它集齐了iMessage、Skype、Uber和Venmo(移动支付应用)等应用的功能。

  

  根据微信发布的数据,微信每天的活跃用户高达9亿,他们使用微信多个社交媒体功能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交流。我曾经与一位美国的华裔移民刘静(音译)交谈过,她表示微信上有很多在现实生活中素未谋面的好友。

  

  马里兰大学的政治科学家以及亚裔美国人研究的教授珍妮·王表示,“微信如同洪水猛兽,还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那种”。

  

  诞生于2011年的微信,在美国华裔中逐渐流传开,“华裔们主要用它和国内的亲戚保持联系和了解中国大陆的时事”。此后的几年,微信进入美国,成为史蒂芬·陈口中的“虚拟中国城”。

  

  回顾微信的在美发展史,南加州大学研究微信的博士生张弛(音译)指出,微信的功能如同“种族”媒介,让美国的华人与家乡相连,为他们提供主流媒体很少覆盖到的华语圈趣闻。张弛还表示,“微信甚至更加凝聚了他们在参与政治事务上的共鸣。”

  

  不过,她也表示,微信同样也帮忙构建了美国的华人社区与美国社会之间的桥梁;从最高法院的进程到当地市政厅的动态,美国的华人都可以通过微信了解最前沿的消息。

  

  由此来看,微信的存在,让美国的华人感觉到自己既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或许是这种双向的文化身份认同感,使得在美华裔更加敢于凝结在一起、反对平权法案。

  

  研究数据显示,越来越少的美国华裔支持平权法案,直接导致了平权法案在美国亚裔群体中没那么受欢迎。在2012年的AAPI数据调查中,接近八成的美国华裔受访者表示他们支持让黑人和少数族裔更好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的政策;但到2016年数字下滑近半。

  

  王教授表示,这一有趣的转变是由在海外出生的美籍华人所引领的。王教授还在另一份调查中发现,在表明自己有观点的受访者中(还有很大部分的受访者未持有任何观点),中国移民支持率比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要低20%

  

  这些积极参与反对活动的美籍华人,均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大多数毕业于中国的名校的理工科专业,他们因为美国的移民招聘政策来到美国。这些教育和移民趋势,反而塑造了他们对大学录取政策的态度。

  

  这在美国本土被称为典型的“族裔模范”,王教授和其他学者对于这样的华裔人群是保持“谨慎”的,但这这些活动人士经常强调自己的精英品质,借此来说明为什么他们强烈反对平权法案。

  

  1999年移民到美国的华裔克里斯托·卢,就是其中之一。她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要想取得学术或是其他领域的成功是“没有捷径”的,这也成为她反对“将种族纳入大学录取考量因素”这一投票案的原因。

  

  卢女士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担任硅谷中国协会基金会的会长。

  

  她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表示,“我们相信,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性的唯一途径。我们中国的孩子会为长远做打算,不会屈服于看电视、打游戏和去参加派对等短暂诱惑。”

  

  许多和卢女士一样的活动人士普遍持有保守的政治观点,支持特朗普政府调查耶鲁大学录取的不公平指控。卢女士说,“如果我们不为自己争取权利,那么我们的文化遗产将会崩塌。亚裔通常不关心政治,保持缄默,但是现在大家开始行动起来,做一些截然不同的事情,真的很振奋人心。”

  

  微信,恰好是华裔聚集的平台。那么,微信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偶然中推动了这项运动?

  

  但几乎所有接受过媒体采访的人都认同这一点:如果不是有微信的话,这个反对平权法案的运动就不会发生了:在全美各大主要城市有组织良好的活动人士和领袖网络,吸引了媒体的大范围报道,决心要把平权法案送上最高法庭。

  

  为什么?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在微信上传播的方式。

  

  用户只需要填好资料即可注册一个“公众号”,成为自媒体,发表原创内容,或者整合其他来源的信息。很多信息都是通过微信群聊传播的,有的微信群有500人,讨论议题涵盖哈佛的控告以及其他大学的录取。

  

  借用一下张弛的话,微信拥有一个“自带新闻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搭建了用户社区,催生了转发党、增加了不实信息的传播。微信是一个私人聚集地,所有的微信群需要有人高效打理——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谈论意识形态,在敏感议题上渲染情绪。

  

  张弛与其他观察者发现,情绪激化、公众号内容监管不足,导致了极端观点散布。我看过许多反对平权法案的群聊记录,很多人会发表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言论,一旦有人提出反对的声音,便会受到尖刻的攻击。这些评论中通常包含了许多不实信息,比如常春藤联盟院校有限制亚裔学生的人数等无根据的指控。

  

  事实上,有关平权法案的辩论非常情绪化,但是这也说明了微信并不完全是美籍华裔参与政治的原因。美国亚裔教育联盟是反对平权法案的重要组织,它2014年在加州推动了相关运动。联盟的副主席欧阳先生认为,微信只不过是个传播反对平权法案运动的“工具”,早在有微信之前,人们就持有这样的政治观点。

  

  在微信研究专家张弛看来,微信是传播政治信息的工具,但是张弛对平权法案的立场并不清晰,也响应了欧阳先生的观点。“特别是在这个时候,美籍华人的确不是小透明,能够左右美国前进的方向,这件事本身就振奋人心。”张弛说,“所以我认为反对平权法案的人会引领新势头。”

  

  简言之,这些活动人士已经活跃在微信上了,微信就是他们利用现有力量和势头的平台工具。如果人们想更多使用脸书组织活动的话,同样的反对平权法案的运动组织也会发生在脸书上。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微信整体是一个信息环境——这有点像是鱼缸,里面有不同的东西;而相比之下,美籍华人长期受到忽视和边缘化。”张弛说道。

  

  张弛尝试理解和体会那些活动人士的想法,比如说那些最近才到美国的移民,他们不熟悉美国种族压迫的历史,她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会反对平权法案。显而易见的是,当华裔需要通过更高的标准才能上大学或者获得工作时,会激起他们的不满。张弛说,“否则我想不到他们有什么理由会支持平权法案。”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