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从宁泽涛夺冠看品牌营销的热点饥渴症    

从宁泽涛夺冠看品牌营销的热点饥渴症

今天又一个小鲜肉火了。宁泽涛在2015年俄罗斯喀山游泳世锦赛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47秒84夺冠,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该项目世锦赛冠军的亚洲人。新闻一出,估计,一大波营销人估计在大半夜或者上班路上就开始构思创意,考虑如何借势了。果然,又是杜蕾斯在今夜凌晨发了一条饶有意味的微博。按照常规的流程,第二步肯定又是一大批品牌的朋友圈刷屏,第三步就是媒体编辑们搜集编纂的时候,各大品牌的创意集锦又要开始流传了。

  

  近一断时间以来,热点密集轰炸朋友圈,冥王星还没走远,品牌就已经齐拥“另一个地球”,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滥觞于杜蕾斯的雨鞋事件,“热点论”已经成为品牌营销的一股最主流思潮。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往往崇尚以少胜多、以小博大的游击战,因此也就成为了热点营销的最大拥趸。每一次的热点事件都变成各家品牌文案们的抢镜狂欢,不断地变换姿势努力去戳到用户的兴奋点。然而热点背后到底是什么?频频追热点真的好吗?以下是我对营销“热点论”的几点看法。

  热点营销有目标,最终是要调动用户的情绪资本

  什么是热点?

  普遍的解释是,热点是注意力的焦点区。每一个热点背后是围观的网民,企业借助热点营销总能刷一下存在感,分得热点带来的注意力红利。早些年,为百合网做广告投放的创意物料时候,我们就发现结合热点带来的有效注册量是不借助热点的3倍以上,这就是热点的力量。此外,热点营销的一大功用是节省沟通成本,作为一种谈资,热点能让品牌快速切入与消费者沟通的语境中,达成更加亲民化的沟通。

  在我看来,热点之所以为“热”点,还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注意——这一初级的认知心理活动。因为它还有温度和态度,每一个舆论的热点能产生一种共有的社会情绪,一种多数人的情感共鸣。比如宁泽涛的夺冠、冬奥会申办成功,这一热点背后的不仅是全民关注,还伴随有喜大普奔这一情绪、民族主义这种自豪感。

  

  所以我更愿意将热点视为一种用户的情绪资本,热点是有情绪的热点。过去市场营销研究都是基于一个相同的前提--人们以一种可以预测的理性行为方式进行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绝大部分的工作是自发进行的,而不是有意识地思考。大脑中的活动大都是由感性引导的。

  因此怎么玩儿这点营销?不仅仅是符号性的利用热点,而是去洞察热点背后的社会情绪,去迎合这种情绪,调动这种情绪。至于怎么做的问题,笔者可以另辟文章与大家探讨。

  热点营销有副作用,互联网企业患上了“热点饥渴症”

  追热点有正面功用,有成功案例,但也有副作用,而且我认为副作用开始有扩大化的趋势,我姑且称之为营销上的“热点饥渴症”。

  

  1)修辞模式越来越雷同追热点成为玩花活儿

  热点营销本身使用非常态的营销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随着热点营销成为新的常态,原来的蓝海也被染成了红海,“热而不火”成为当下互联网企业追热点的一大痛点。

  从创意模式来看,目前的社会化传播物料的修辞模式一般是双关、隐喻的手法,即通过一段文案实现热点事件与企业传播目标之间的勾连。比如快的打车的文案:“已用代金券抵扣1400光年,你已到达地球2.0。”其实暗喻的是,最终诉求的是快的打车功能。

  本身这样的创意挺赞的,但是当多个品牌同时用类似的模式在朋友圈刷屏的时候,品牌的热点营销就成为一种中看不中用的“花活儿”,即使双关再巧妙,也会湮没在用户的关注中。试想一下,当以下三个图片海报齐刷刷映入用户眼帘的时候,你能相信用户还会“带感”吗?

  

  

  

  2)只短线炒作,忽视了企业的长线大招。

  逢热点必追与炒股颇为相似,热点短期能带来一定的曝光(当然这种曝光价值随着入场的玩家越来越多而变得稀释),但是对于业务导向的创业型来说,这样的短期曝光带来的价值其实不大。特别是在热点事件频发的当下,热点饥渴症导致的热点依赖,不仅会让消费者感到审美疲劳,而且传播者由于疲于对热点事件进行借势,也会迷失原有品牌的战略方向。

  一个主要的表现在于,追热点已经成为一种随大流的跟风行为,忙于追热点容易让市场人员限于耍小聪明的修辞上,而最终挤压了产出大创意的精力与时间。所以我一直以为,“一语双关”的小聪明往往会丢掉了“一语中的”的大智慧。对于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创业型公司来说,与其短期玩儿花活、打游击,不如打好地基,做好长期阵地战的准备。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