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新媒体是2006年最流行的词语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词语之一。笔者一直认为,新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媒体包括新型媒体和新兴媒体。狭义的新媒体仅指新兴媒体。所谓新型媒体,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改造、或者更新换代而来的媒介或媒体。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理念和应用上并无本质差异。比如,报纸从铅字、油印再到激光照排、彩印,但还是报纸;广播从调幅(AM)到调频(FM)再到数字音频广播(DAB),本质上还是广播;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仍然是电视。也就是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新型媒体会不断出现。

  所谓新兴媒体,是指在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的媒介或媒体。它既必须是在形态上前所未有的媒介或媒体,又必须是一种在理念上和应用上新颖的媒介或媒体。一言以蔽之,新兴媒体是与传统媒体对应意义上的创新性媒体,不会不断出现,更不会大批涌现。

  新媒体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新媒介或新媒体,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新媒体。就今天的新媒体而言,它的出现,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成果。由于融合多种产业技术于一身,也就注定了它不能以单一的产业身份发展,而且势必会对生活、通信、传统媒体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并促进这些产业的创新。

  基于以上理解,本文对新媒体的论述包含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两类。新型媒体选择了影响较大的有线数字电视和无线移动电视,新兴媒体则选择了用户规模巨大的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也只有这两种媒体有资格被称为新兴媒体)。讨论的重点主要在三个方面,即新媒体发展的现状、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新媒体发展的趋势。

  一、有线数字电视方兴未艾

  (一)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

  数字电视就是应用数字技术生产、播出、传输和接收音视频信号的电视技术系统。有线数字电视即是数字电视的一种,而且是出现最早、发展时间最长、技术相对最成熟的数字电视传播媒体,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最大。无论是在欧美国家、日本,还是在中国,有线数字电视媒体都已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而且潜力巨大。

  经过前两年的艰难推动和预热,全国有线数字电视在2006年已经从初期阶段发展到全面启动和快速发展阶段。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合作模式的创新。2006年,部分机顶盒厂商与运营商的合作模式从单纯的买卖关系,转变成了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受利润的深层次合作模式。机顶盒厂商向运营商提供数字电视机顶盒,运营商在获得数字电视业务收入时与机顶盒按一定比例分成。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为运营商解决了初期投资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得机顶盒厂商参与到运营层面上,获得长期持续的收益。但是,这种合作模式的缺点是拉长了机顶盒企业资金的周转周期。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增加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青岛等试点城市整体转换的顺利完成,为全国数字电视产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树立了一个市场样板。

  1、整体转换不断推进

  国内一些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从1999年开始就着手准备数字化工作,但大部分都是在2003年到2005年之间开始起步的。目前来看国内网络运营商整体转换进度快慢不一。

  各地运营商分别处在四个转换阶段:

  初级转换阶段—未有任何市场化动作(比例31%);

  二级转换阶段—正在进行前期准备(比例31%);

  三级转换阶段—整体转换中,但遇到诸多问题(比例8%);

  四级转换阶段—顺利进行整体转换(比例23%);

  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全国已有12个城市整体转换完成,比例7%。

  2、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增长迅速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广播电视发展的实际,2003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我国数字电视总体方案》,确定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将分“三步走”,即:

  第一步——从2003年开始,大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因为我国有线电视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居民收入较高的城镇地区,不但网络的基础设施较好,发展付费电视的市场空间较大。

  第二步——从2005年开始,开展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同时开始播出地面数字电视。

  第三步——从2008年开始,利用奥运会电视转播之机,大力发展地面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

  国家广电总局在随后颁布的《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中又明确要求:到2005年,直辖市、东部地区地(市)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市和部分地(市)级市、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市的有线电视完成向数字化的过渡。

  就目前情况来看,上述目标大部分已经落空。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2004年和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的所谓“两万户瓶颈”现象几乎令广电部门绝望。然而,随着2005年底“青岛模式”整体转换的成功,有线数字电视似乎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各地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增长明显加速,2006年,国内数字电视用户总数达到1294.4万户,比2005年的345万户增长了275.2%。

  3、赠送机顶盒促进整体转换

  从各地网络运营商发展用户的主要策略来看,有50%的运营商选择了免费赠送机顶盒的方式,还有一些地区采取了机顶盒免费赠送捆绑销售的方式。总体来看,用户领取免费机顶盒的数量远远大于自己购买机顶盒的用户数量。全国整体转换的压力已经大于阻力。

  (二)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的问题

  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在2006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也只是相对的,一些问题不解决,实现既定的目标仍然是遥遥无期。

  1、技术模式不统一,网络整合步履艰难

  世界上现在主要有两种数字电视技术标准,即美国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的标准和欧洲的数字视频广播标准(DVB)。目前,宣布采用ATSC标准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和韩国,主要是一些美国的邻国和盟国。而宣布采用欧洲DVB标准的国家则相当多,如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几乎全部的欧盟国家和北欧国家以及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在全球市场上,欧洲的数字标准略占上风。此外,日本采用的是自己开发的综合业务数字广播标准(ISDB)。采用不同的数字电视技术标准,会对不同的传输平台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的有线电视业已宣布把DVB—C作为行业标准,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设备厂商对这项行业标准能否最终成为国家标准缺乏一定的信心,投入审慎,而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全国技术模式的条块分割,网络运营主体无法借助已经成熟的市场化商业体系优势得到大规模发展。

  2、运营主体缺乏市场化,盈利模式尚未清晰

  由于国情的原因和历史的原因,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营主体不同程度上被计划经济的体制所制约,无法以完全市场化主体的意识表现出市场化主体所应有的活力。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仍然主要靠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来确定和维系。由于各运营主体自身体制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未真正市场化,包括付费频道商、频道集成商、网络运营商以及设备制造商和技术提供商的利益分配目前并不能达到合理的动态平衡,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的盈利模式也不是很清晰或者很不清晰。这些都对有线数字电视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有不利的示范作用。由此可见,有线数字电视距离产业链和谐发展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运营主体背负政治、经济双重压力

  以有线数字电视全面代替模拟电视的整体转换规划使数字电视具有必须保证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公益特征;但高昂的数字化成本又促使运营主体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手段实现一定的盈利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并不能像普通的电信运营商那样完全走市场化、商业化之路,必然背负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

  4、地区发展不均衡

  电视产业本来就是高投入、高消耗、高风险、高收益产业,数字电视更是如此。经济发达的华南、华东地区发展较好,用户总数约占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52.3%。其中,华南沿海地区的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居全国首位,拥有数字电视用户达379万户,模拟电视用户1210万户;华东沿海地区的数字电视用户约253万户,模拟电视用户927万户。华北沿海地区,潜在用户数量最高,总用户数量达到1711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数量156万户,模拟电视用户数量1555万户。长江中游地区,数字电视用户发展速度较慢,总用户数量144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仅为30万户。

  (三)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

  2007,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工作将继续推进。根据有关部门推算,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在2007年将达到2400万户,2008年将迎来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更加高速的增长,2009年到2010年,全国整体转换将陆续完成,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数量达到最高点。当然,理论推算是一回事,市场规律是另一回事。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工作到底能否一路凯歌高奏,整体转换后有线数字电视的商业盈利模式是什么,还有许多市场变量因素。比如,IPTV等网络视频作为一种可替代品,已经对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产生很大的心理威胁,也许不需要很长时间,就会成为市场威胁。美国已经有人明确提出要把互联网变成有线电视网。

  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文本、图片、数据业务,而是要进军音视频传输和经营领域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两电的业务和市场界限将很难清晰划分,搞得不好,有线电视网有成为一张可有可无的废网。这也是一些业者对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和机顶盒业务投入不力或者举棋不定的原因之一。在网络视频的威胁面前,有线电视运营商其实没有更多的选择,要么坐以待毙,要么投巨资对既有网络进行双向改造,实现时移、点播等具有交互功能的数字电视业务,从而提高数字电视业务的竞争能力。

  二、移动媒体前景可期

  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因为移动媒体的接收终端主要安装在各类汽(电)车、火车、地铁、飞机、船舶和电梯等交通工具上,所以,又被称为交通媒体。广义上说,手机媒体也可以划入移动媒体的范畴,但由于其运营者多是电信业者,采用的传播技术也有别于上述交通媒体,故下文另述。

  (一)移动媒体的发展现状

  移动媒体在全国的发展起步晚,但是,种类多,发展速度快,而且品牌意识强。目前,各类移动媒体市场上都已经涌现了一些佼佼者。

  1、公交类移动媒体

  公交类移动媒体的雏形是车体广告,后来指播放音像磁带或光盘的车载广播或电视机,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本文所谓的公交类移动媒体指的是应用数字传播技术、能够同步接收广播电视机构播放的节目、以商业经营为主旨的车载广播电视媒体。这类媒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只有几年的历史。早在2002年10月,上海的部分公交汽车和游轮已经出现了车载电视。目前在上海,已有上万辆公交汽车安装了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信号基本覆盖整个市区。装有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接收装置的商务车甚至在苏州市中心也能接收到上海移动电视的节目。2004年以来,车载电视业务在全国普遍展开。北京、兰州、广州、重庆、武汉、长春、南京、合肥、成都、太原、大连、西安、郑州等许多城市都相继开通了车载移动电视。

  从运营主体和资本构成的情况来看,我国公交类移动电视目前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1)广电系统融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所需资本由某地广电系统内部整合筹集;成立专门的由当地广电系统控制的移动电视运营机构;节目以当地广电部门制作为主,外购为辅。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移动电视运营公司就是由当地广电系统下的电视台、传媒有限公司等共同合资组建的。当然,在运营的过程中,不同的资本也是可以以适当的条件陆续加入的。在这方面,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有限公司的运营最为典型。该公司由北广传媒集团、北京电视产业发展集团、北京广播公司、北京歌华有限电视网络公司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共同发起组建,采用欧洲的DVB-T数字电视技术,利用北京DS-48单频网发射无线数字信号,在市区的制高点建立了三个数字发射机站,实现了地面数字设备实时接收电视节目。2005年12月16日,北广传媒与澳大利亚澳星股份有限公司在移动电视方面签署协议,由澳星投入一亿元人民币,参与北京移动电视的广告经营和网络数据增值业务的开发。截至2006年底,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有限公司已在全市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等主要市内交通工具上安装了近20000个移动电视终端,日覆盖受众近500万人次,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移动电视交通网络。

  (2)社会资本合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与上一种模式的差别主要是资本多元化和跨市场经营。比如,由国泰财富基金、鼎辉投资、成为基金和华登基金多元投资组建的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传媒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自2003年1月在厦门运营公交移动电视业务以来,已建成遍及东部沿海城市的移动电视网络,目前已在厦门、沈阳、大连、广州、深圳、南京等30个一线城市建立起国内最大的公交移动电视广告运营品牌——卖动传媒,其义为“让卖场动起来”。2006年底,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传媒集团又进入上海公交移动电视市场,正在1000多辆公交车上安装移动数字电视,预计两个月内将会正式开展运营业务。而成立于2005年4月、融合了海内外多家资本的民营企业华视数字移动电视有限公司(简称华视传媒)的经营特点是与当地广电机构合资和建立华视“全国数字移动电视广告联播网”联播网。目前,该公司已在北京等25个城市建有移动电视平台,与13个地方广电部门成了合资公司(广电机构一般持股51%),移动电视接收终端超过60000个(其中包括3.6万辆公交车LCD电视终端),理论上总覆盖人群超过2亿人,日均受众8000余万人次。另据中国网媒统计,2006年中国移动电视运营商总计投入59.8万块液晶显示屏,平均每天覆盖1200万受众。

  2、列车类移动媒体

  我国是世界上铁路旅客最多的国家,年发送旅客数以十亿计人次。庞大的客流量,显然是列车类移动媒体特别是移动电视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2004年以来,北京—沈阳、北京—上海、北京—广州、北京—青岛、北京—成都的一些特快列车上都开通了“火车电视”,餐车、硬卧和软卧车厢里,电视几乎随处可看。

  和车载电视市场的地方性特点有所不同,由于铁路的系统性强,列车类移动电视市场的垄断性也较强。一个明显的例证是,2005年上半年之前,有着央视背景的中视广源传媒网一直是列车类移动电视市场的领先者,仅2004年就在全国百余列列车上安装了2万多台高清晰度液晶彩电,并计划到2006年在中国60%以上的空调列车上开通电视节目,形成一个中国列车移动电视传播网(CTTV)。然而,2005年5月,与铁路系统的关系更加密切的亿品传媒公司成立了,广源传媒的好梦也破灭了。事实上,亿品传媒所依附的列车移动多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已变成迄今唯一的、被铁道部正式认可的铁路旅客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是铁道部与清华大学的部校合作项目,并列为铁道部三十八个重点信息化项目之一。截止2006年底,亿品传媒已与全国十八个路局合作,安装车次118列,液晶屏总数逾万。覆盖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为中国最大的铁路动众媒体。据铁路部门统计,铁路运营旅客已于2005年达到15亿人次,2020年将达到40亿人次。

  3、航空类移动媒体

  航空类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安装在民航飞机机舱内、以乘客为接收对象、以牟利为目的的广播电视媒体。和车载广播电视媒体一样,机载广播电视媒体也可以分为闭路播放和开路接收两种。闭路播放的广播电视媒体也早已存在多年了,实时播放的数字广播电视媒体则刚刚兴起。

  和公交类和列车类移动媒体相比,航空类移动媒体的资源和市场具有更高的垄断性。所以,在中国庞大的航空移动媒体市场上,目前几乎是航美传媒公司独家经营。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最初从首都国际机场起步,通过收购整合阳光创意、盛世联合等公司的股权和重要航空公司的电视资源运营权,发展迅猛。截止到2006年8月,航美传媒已经建立了一个以国航、东航和南航等9家航空公司的2000多条航线(班)的机载电视为依托、延伸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全国50多家机场(闭路电视)的“中国航空电视联播网”,覆盖中国航空人群的93.7%。根据国家民航总局统计,2005年我国民用航空的旅客吞吐量已经达到2.8亿人次,预计到2008年,吞吐量将增加1倍,达到5.4亿人次。这无疑为航空类移动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市场基础。

  4、地铁类移动媒体

  中国建立地铁客运交通系统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几个大都市,因此,地铁类移动媒体的发展远没有像公交电视和列车类电视那样普及。世界第二大户外广告公司法国德高从2004年进入中国,2005年3月到10月期间,以12亿港元收购媒体世纪(8160.HK)、媒体伯乐(8072.HK)两家香港上市公司80%和73.38%股权,成为京、沪、穗三地地铁广告市场垄断者。德高目前占有中国公交广告市场40%份额,地铁广告逾80%份额。

  (二)移动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移动媒体像其所寄生的交通工具一样高速发展,但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来自于政策环境,有的来自于市场,有的来自于技术,有的来自于资源。

  1、政策不配套

  一般来说,行业管理政策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过时;二是政策滞后;三是政策缺位;四是政出多门,相互牵制。上述问题在移动媒体行业的管理政策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果不能很快得到解决,势必影响移动媒体的健康发展。

  2、内容匮乏

  由于移动媒体的经营者大多独立于传统媒体,甚至与传统媒体无关,因此,内容的量和质都严重不足。有些移动媒体纯粹是资本、技术与广告结合的产物,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当然,也有一些明智的移动媒体运营商采取了与传统媒体或内容提供商合作的方式,以补偿内容制作能力的先天缺陷。如:航美传媒与新华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机场和航班飞机的电视系统中为旅客提供日播的新闻节目;与国家气象局等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机场的电视播出系统中,开通《天气预报》栏目。亿品传媒不但与新华社和国家气象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还与滚石唱片公司缔结了音乐同盟。

  3、垄断程度过高

  传统媒体已经是垄断性行业,移动媒体的垄断程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移动媒体的垄断性主要表现在地方市场排他性、行业市场排他性和技术系统排他性三个方面。这主要是因为移动媒体的经营者大多都寄生在地方行政资源或行业管理资源的保护伞下,并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移动媒体的这种垄断性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或行业媒体资源的整合,提高效率,但是,垄断带来的低效率和弱竞争力最终将贻害移动媒体的未来。

  4、产业链有待完善

  移动媒体已经是媒体种族中的重要一员,像任何新媒体一样,移动媒体也有一个由交通载体系统、技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广告营销商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分工与合作流畅,亦即产业链完善。但至少在现阶段,中国移动媒体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建设与相互衔接还没有完成,更称不上完善。

  5、行业发展的技术规范性和市场规范性有待提高。

  (三)移动媒体发展的趋势

  移动媒体的出现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也是媒体市场细分化的必然。移动媒体市场虽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却是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随着各种交通工具的普及或使用率的提高,移动媒体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力也将不断提高。在发展趋势上,移动媒体将呈现以下特点:

  1、资源的集聚速度加快,行业垄断和地方垄断将进一步加强。

  2、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与竞争将同时存在,相互渗透不可避免。

  3、移动媒体的经营重点将从寻找资本转向寻找内容和人才。

  4、多地合作、全国联播成为移动媒体发展的新模式。也就是联合多个城市的广告受众吸

  引国际品牌和全国性广告大客户,对单个城市有限的地区品牌客户进行补充和增量形式的提升,形成全国移动媒体广告规模运营的独特优势。移动电视全国联播网将以规模取胜获得广告客户青睐,冲击现有的传统媒体、楼宇电视等市场。

  三、网络视频行将火热

  (一)中国网络视频发展的现状

  由于宽带网络在世界各地的高速发展,高品质的音视频压缩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更高的压缩比率加上更宽的带宽,使得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上观看高品质电视节目的愿望不再是幻想。美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网络视频市场的日渐成熟,国内哈尔滨、泉州、上海等地的小试牛刀,都证明了以更强的互动性作为卖点、基于互联网技术和P2P传输技术的网络视频服务已经渐成气候。网络视频是对基于互联网技术传播的IPTV或所谓宽带视频的统称。

  但IPTV当然是网络视频,但网络视频并不一定都是IPTV。IPTV又可细分为广播式IPTV和网络式IPTV。前者是传统电视节目的在线传输或存储,可以直播或点播,他律和自律甚严;后者是用户自己制作、在线上传或点播视频节目,自主性和自助性强。前者是传统电视节目传输和覆盖的延伸,后者是一种媒体创新,两者有本质的差别。2006年是IPTV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的进展的一年,这一年,由广电总局颁发的IPTV运营牌照增至4张,试点城市增到12个。

  此外,电信和网通也都相继进行了网络视频业务的尝试和商用;民营网络视频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据有关专业机构的统计,2006年,中国IPTV的固定用户总数达到了45.6万,比上一年增长了近80%,IPTV收入接近2亿人民币。相对于数字电视几十亿人民币的收入而言,2亿人民币的收入并不是很高,但是互联网用户数特别是宽带用户数迅猛增长的势头受到网络运营商和一些敏感的传统电视机构的普遍重视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风险资本大量涌入。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新增了180多家宽频网站。搜狐、新浪、网易等国内较大的门户网站几乎都开通了网络视频业务。2006年世界杯期间,国内的P2P视频网站累计观看人次近5000万,视频插件下载近1000万人次。因此,2006年被业界称为网络视频元年。

  (二)网络视频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互联网产业的政策要配套

  要提高政策的清晰度、系统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在市场准入、行业标准等方面,要提倡电信部门与广电部门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享,而不是互相拆台。

  2、产业链的建设有待完善

  与自成一体、可以封闭运营的传统广播电视产业不同,网络视频产业需要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来推动。就目前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产业链的建设、衔接与流程远未完善。受制于政策管制,内容集成商和内容提供商还主要是传统广电系的企业,盛大等新兴的增值内容提供商力量还相对有限。IPTV牌照的持有者虽然是内容集成商,但内容并不丰富。从12个已经开展网络视频业务的城市来看,内容运营商和当地的网络运营商合作都不是很顺畅。其中的原因既有体制的约束,也有行业的局限,还有所有制的歧视以及市场经验的不足。

  3、网络视频内容短缺

  除了杭州之外,目前拥有官方颁布的IPTV牌照的运营商或提供相关服务的电信运营商都难以提供类似当地有线电视台提供的那些电视节目内容,更不要说质量了。相反,倒是以电信宽带互联网为基础,以内容剪辑、网友自制或自拍为主的青娱乐等网络视频网站,盈利模式清晰,影响也越来越大。

  4、网络仍然是网络视频发展的动力或阻力

  从网络环境来看,目前整个中国的宽带网络主要还是以ADSL网络为主。一旦用户发展的规模超过了中国宽带用户总数(2006年底约7700万户)的5%,大规模的网络改造就不可避免。而要在目前的ADSL网络上传载高清数字电视节目,困难就更大了。但这只是眼前的情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视频必然像当年的有线电视一样,迅速风靡。

  (三)网络视频市场发展的趋势

  网络视频产业在全球也是一个热门行业。按照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的说法,互联网“将在5年内彻底变革传统电视产业”。(2007年1月27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言)在笔者将要为本文封笔之际,网络上又传来了这样的消息,免费互联网电话skype的两个创始人杰纳斯?弗里斯(Janus Friis)和尼科拉斯?珍?斯特姆(Niklas Zenn strom)又新推出了一种叫Joost的互联网电视服务,声称要建立第一个免费的全球电视发行平台,一个将广告服务、内容所有者和用户连接在一起的互动服务。关于网络视频的上述预言和行为最后能否应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相信的人、投入其中的人越来越多。有关机构预测,在未来几年里,中国IPTV用户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00%。到2010年,中国IPTV的用户数会达到1500万左右。

  当然,中国网络视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就目前全国市场的格局和发展趋势而言,由于电信运营商拥有较强的资本实力,而且具有纵向一体化经营的优势,IPTV的用户主要集中在电信运营商手中。但在某些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实力较强、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地区,也会形成一些以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所主导的IPTV业务,如杭州和未来的深圳等地。从提供的内容来看,主要的服务会是在直播和点播的基础上逐渐开展互联网业务。总之,IPTV所提供的个性化、多样性和互动性的内容与服务将成为持续推动网络视频市场快速成长的原动力。

  四、手机电视迅猛

  所谓手机媒体,就是以手机为平台接收、制作、链接、传输各种信息的媒体。手机媒体最初的主要功能是语音通信,是固定电话业务的延伸。但是,随着数字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能够提供语音、文字、图象、数据、照相、录音、录像、摄像、接收音视频节目、游戏、上网等多功能服务的多媒体信息集散平台。特别是3G技术应用以后,手机电视受到热烈追捧,几乎成了手机媒体的代名词。

  但由于受到监管政策、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手机电视一直处于“跑马圈地”、“启而不发”的尴尬处境。

  (一)手机电视发展的现状

  从2003年开始,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纷纷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而且发展势头迅猛。我国从2004年起,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相继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广电总局也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相继进行了试点。2006年,手机电视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的快车道。

  2006年1月,国产3G标准TD-SCDMA被确认为国家通信行业标准;

  2006年5月中旬,DMB广州落地,可收视11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2006年6月8日,中国移动与上海文广旗下的新闻传媒集团和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

  办了“2006世界杯中国独家手机电视开播仪式”,推出国内基于DMB技术的首个数字广播手机电视业务,月费30元~50元。

  2006年9月初,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通了DAB手机电视系统,通过电视塔可覆盖北京六环以内,提供12套数字广播节目,同时对2套电视节目进行测试播出。北京市民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手机、PDA、MP4等手持终端随时随地地收看新闻、电视剧、体育赛事直播等电视节目。

  2006年10月25日,广电总局出台了自有知识产权的手机电视行业标准《移动数字多媒体系统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CMMB)。

  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经颁发了6张手机电视业务的经营执照。

  但是,最让业内人士兴奋的无疑还是庞大的、不断增长的手机用户群。按照信息产业部的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到4.43亿,已经接近全国电视机用户的规模。大部分城市的手机普及率已超过人口的一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消费者几乎达到了人手一部手机。其中,多媒体手机、智能手机在市场规模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手机电视作为手机的一项增值业务,上文已经说到,可以划入移动电视的范畴。除了移动性以外,其互动性、个性化和时效性的特点也是拉动用户年年攀高的主要诱因。因此,手持电视业的发展受到广电业和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的主要用户主要还是移动运营商所提供的流媒体手提电视的用户。经过过去三年的发展,中国流媒体手机电视用户超过200万,其中中国移动占了市场绝大部分,大概有90%左右。

  (二)手机电视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市场前景诱人,但由于政策、终端机型过少、手机价格高、收费昂贵等瓶颈限制,中国的手机电视业务目前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1、管理体制不顺

  和移动电视有所不同,手机电视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移动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的业务实现深度交叉、交汇和交融,因为这两者掌控着手机电视最为关键的资源:接收终端、运营网络和内容。但是,谁都知道,中国的电信业和电视业分头运营,分别管理,界限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因此,如何突破体制和行业保护的壁垒,实现技术、标准、网络、市场和管理的对接,不但决定手机电视或手机媒体运营的效率,更决定其未来的前途。

  2.消费价格过高

  手机电视的前途决定于消费者需求的大小;手机电视发展的快慢则决定于消费价格的高低。就手机电视而言,消费价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接收终端即手机的价格;一个是消费内容的价格,即月租费或流量费。目前,由于用户规模的限制,手机接收终端的价格和手机电视内容的消费价格都居高不下。当前,具备看电视接收功能的手机种类还非常少,而且平均价格在5000元以上,部分产品的价格甚至超过了7000元。

  3、技术应用有待完善

  屏幕过小,对传输图象的清晰度和观看效果有较大影响;能耗过高,手机电视会使手机的待机时间明显缩短。现在的手机待机时间一般都在一周左右,但是如果收看电视节目,一般也就两个小时,就会没电了;帧速率低,只有1~2帧/秒,由于帧速率太慢,有如看幻灯片。受网络带宽的影响,目前的手机电视视频质量比较差,平均每秒只有3至5帧画面。在国内,GPRS能够提供的带宽只有25kbps,而CDMA1X也仅能达到60-70kbps,这样的带宽速率无法保证清晰流畅的画质。按照目前的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和现有手机内嵌CPU的运算速度,要在手机屏幕上展现较好的画质,需要128kbps以上稳定带宽。

  4、商业模式不甚清晰

  目前,国内外的手机电视运营商都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依赖广告的“广电版”手机电视;一类是依赖流量费的“移动电信版”手机电视。前者的最大特点或者优势是免费和内容丰富,缺点是交互性差;后者的最大特点是或者优点是交互性和个性化强,缺点是收费较高。

  5、版权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内容短缺,行业对立多于合作,手机电视业务还会涉及到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三)手机电视市场的发展趋势

  1、三网融合不可避免

  由于3G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中国基于DBA/DMB技术的手机电视业务总体上还处于测试的阶段,至今尚未达到商业规模。广东南方传媒集团的手机电视业务在全国搞得算是最接近市场化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当然,无论2.5G/3G、DMB、DVB-H还是推荐性行业标准CMMB,只有实现了监管和运营上的三网融合,才能使整个手机电视产业链实现良性互动。也就是说,解决技术差异性带来的兼容性问题是当务之急。

  2、用户规模逼近有线电视用户

  有关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将是国内手机电视用户的高速增长时期,2011年整个手机电视用户数将突破1亿,达到1.18亿。其中,流媒体手机电视用户数将在2010年被广播式手机电视用户数超过,整个手机电视市场将逐渐过渡到广播式技术时代。从商业模式来看,未来的手机电视业务将主要有点播式付费模式和广告式免费模式两种。

  3、市场规模不断膨胀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运营经验和调查研究,我国付费手机电视在30元/月左右的额度上基本上能够为用户接受。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5年里,加上广告收入,中国手机电视运营市场有可能达到上千亿元的规模。

  4、手机媒体可能成为最强势的新媒体

  上面已经说道,手机电视只是手机媒体众多业务的一种,短信、彩信、音乐、彩铃、wap网站、游戏等,将与手机电视业务一起构成一条完整、多元的手机媒体产业链。由于缺乏有效的效果监测手段,除了WAP网站广告和短信广告外,很多形式的广告还无法得到广泛推广。2007年WAP网站上的广告将成为最主要的手机广告形式,而手机视频、手机客户端上的广告市场预计将在2008年开始快速发展。北京奥组委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承诺,2008年将开播包括手机电视在内的数字广播。按照计划,2007年中,手机电视的地面布点示范网将建成,并开始商用试验;2008年上半年将发射1-2颗卫星,形成全国网络,正式投入运营。

  随着宽带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从“宽带到户”到“宽带到掌”已逐渐成为现实。作为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魅力无穷,前景无限。(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