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源于民间 走向世界——乔晓光的现代剪纸艺术     

源于民间 走向世界——乔晓光的现代剪纸艺术


  春节将至,人们已经开始忙着置办年货,许多朋友总是不忘贴上一对红红火火的窗花,为已经充满年味的腊月浇上一把热汤头,平添了几分传统中国年的情趣。更有艺术家创作吉祥之羊的剪纸恭祝新春,乔晓光即是一个擅长剪羊画羊的艺术家。



  《三宝磨的故事·卡莱瓦三英雄》80x90cm 2008年



《巴赫的复调》 110x89cm 2010年

  吉祥之羊
  
  乔晓光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羊、灯、乌鸦等代表性的物象出现,这些来源于民间体验与研究的形象已经转化为乔晓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而羊是乔晓光最喜爱和最常用的意象,也是他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形象。



《三阳开泰》 78x109cm 1999年



  《方舟》 68x150cm 2010年

  如作品《吉祥之城》中,羊的重复使用即是艺术家吉祥心愿的罗列。乔晓光剪的羊具有符号辨识性,用有形之“羊”代替无形可视之“祥”和“阳”,这便是“乔氏”的羊。



《羊与灯》 178x53cm 2010年



  《吉祥之城》 170x150cm 2010年
  
  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吉祥之物,也是古代的六畜之一,很早便出现在古人的生活和信仰观念之中,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中有羊纹;《山海经》中也有与羊相关的神怪形象;在古代占卜中,羊的胛骨是有预测功能的神灵之物;我国的炎帝氏族也是以羊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吉祥之门》 110x89cm 2004年
  
古汉语中,羊即为祥,又通“阳”。民间木版年画中常表现“三羊开泰”,用“羊”隐喻“阳”。三阳开泰来源于《易经》中的泰卦,是一年中阴阳消长的信息,代表吉祥亨通,三羊即表示三阳已生,表达了对新春岁首的祝颂。“羊”与“阳”的互用使得汉碑、石刻、墓门上每每以吉羊为吉祥。



《回忆雅典》110x89cm 1999年





  《大地》96x140cm 2010年
  
  乔晓光剪的羊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羊的吉祥寓意,他用民间隐喻的手法,用羊表现吉祥主题。“乔氏”的羊有着自由独到的语言风格,它们可以有张扬的角,疾风般的小腿,硕大的乳房,修长的身体,口衔仙草、身栖凤鸟,迎接中国的吉祥之年。民间喜爱用毛刺、花草打扮羊,而乔晓光的羊没有太多装饰,他用折叠、拼贴、套色、编织的手法赋予羊艺术的生命。




  从民间到现代

  无论是剪纸、水墨还是油画,乔晓光的艺术一贯根植于本土。上世纪八十年代,乔晓光邂逅了艺术道路上的第一位民间剪纸艺术家张林昭老人,她古朴稚拙的艺术作品深刻影响了乔晓光。他常说:“与其说张林昭是法国的马蒂斯,不如说马蒂斯是中国的张林昭。”出于对剪花娘子苦难命运的关注与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乔晓光背起行囊开始了他对我国各民族的民间剪纸和民俗传统的深入考察,一走就是三十年。



《芬兰颂》 125x190cm 2008年


《向埃贡·席勒致敬》 110x80cm 2005年


《海上之诗·白鲸的故事之一》 138x69.5cm 2009年

  《青春》 110x78cmx2 2010年
  

  乔晓光的剪纸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不完全来自民间,他吸收了民间剪纸端庄粗犷的造型风格,又创造衍生出新的剪纸语言方法,如九宫编织、正负形的对偶观念、折形套形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传唱》 110x68cm 2009年






  《鲁迅》 178x53cm 2004年
  
  正如乔晓光本人一般执着与坚定,他在作品中喜欢用几何式的线条“切割”表达所要表现的内容,剪出的作品遒劲而有力,也正是因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与独特的生活体验,让乔晓光剪纸作品的语言在严谨和规则中不失朴拙奔放的美感。



《盐河上的萨尔斯堡》 80x110cm 1999年

 

《神性的埃及》 110x89cm 1999年

  《向博尔赫斯致敬》 110x89cm 1999年
  
  这些作品用彩纸剪成方块拼贴、编织而成,它们早已远远超出了民间美术的范畴。

 

《巴赫的奉献》110x89cm 2000年


《纪念西贝柳斯 黄泉天鹅之三》 82x106cm 2006年

  《向朴素致敬》 110x89cm 1999年
  


  剪纸作品《北京地铁》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铁站搬到了剪纸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奔向地铁车门的上班族、车厢中优雅站立的女士、搀扶着老人的青年,甚至还可以看到正在将手探向女人臀部的“咸猪手”……这些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场景被转换成黑白相间的视觉艺术,使观者心领神会之余享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


《北京地铁》 160x50cm 2011年


《传唱·卡莱瓦拉之歌之二》40x150cmx10幅 2008年


《传唱·卡莱瓦拉之歌之一》(黑白) 40x150cmx10幅 2008年

  《卡莱瓦拉》展览海报之一 110x71cm 2008年
  
  走向世界的中国剪纸
  
  说到剪纸,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大红、喜庆、传统,这大概是对剪纸先入为主的印象,而乔晓光所做的是让剪纸成为富有趣味的现代艺术。从创意、展陈方式、表现形式、作品类型等多方面,都让剪纸走入现代艺术的视线,并使之走向国际艺术舞台。


挪威现代舞剧《寻找娜拉》中以中国红色剪纸象征女人世界的布景设计 剪纸 2006年

  剪纸艺术脱离开二维的构图方式,与戏剧艺术交相辉映,使平面语言走入舞台空间。
  
  2006年,乔晓光为易卜生经典剧目《玩偶之家》的中国版歌舞剧《寻找娜拉》创作了剪纸海报招贴和舞台设计。《寻找娜拉》表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的女权问题,乔晓光将中国民间剪纸中龙、牡丹、蝴蝶、鹭鸶等吉祥形象搬上舞台,使中国剪纸的创造者——农村妇女这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与外国的新时代女性——娜拉在舞台上相遇,剪纸舞台配合《寻找娜拉》的歌舞内容,实现了戏剧、剪纸的本土化表达。

  挪威现代舞戏剧《寻找娜拉》剪纸设计稿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乔晓光完成了为美国芝加哥奥黑尔机场创作的装置作品《城市之窗》。乔晓光将美国密西根湖和北京的长安街置于同一水平线上,贯穿北京的天安门、国家大剧院、鸟巢,以及美国的海军码头公园、帝国大厦等地标性建筑,用剪纸艺术语言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表达。

 



  《城市之窗》的原稿即将在2015年的中国春节期间至2016年5月于芝加哥自然博物馆(Field Museum)展出。
  
  这一创作使中国剪纸走出国门,进入了美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让世界对中国剪纸有了更直接切身的感受和理解。
  
  芝加哥奥黑尔机场场景:



 



  龙的时代
  
  乔晓光频频与外国进行艺术项目合作,并在创作实践中将中国剪纸推向世界大舞台。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外国人甚至我们中国人对我国的民间剪纸知之甚少,因此乔晓光在与国外的合作中努力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灌注进自己的作品中。



《鱼龙变化之一》 900x190cm 2013-2014年



  《鱼龙变化之二》 900x190cm 2013-2014年
  
  2014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纸的对话——龙和我们的故事》剪纸艺术展上,乔晓光的《鱼龙变化》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龙文化,创造了有时代气息的中国龙形象。2015年,这幅作品将在挪威展出,再次向世人展示中国剪纸的魅力。



  中国的龙读作“long”,并不是英文中的“dragon”,他是中国的祥瑞之物,可以呼风唤雨。龙在人们心中是神,是帝王符号,是男性象征,是阳的一面。乔晓光的剪纸《鱼龙变化》从一面看去是鱼和龙,从另一面看则是一条彩色的“基因龙”。



  “鱼龙变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古籍文献中,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世间事物在本质上发生变化。乔晓光以鱼龙变化隐喻今天中国大时代的变化:古老的农耕文明迅速向现代工业化迈进,承载着我们千年文化基因的农村正在消亡,他认为中国人正经历着自中古时期以来从未有过的文明转型期。




  作品的并没有直接用龙和鱼的形象表现主题,而是选用了“摩羯纹”和“鱼”代表过渡时期的龙和鱼。摩羯纹又叫“鱼龙纹”,是隋唐时期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这个有翅的大鱼不断本土化,在中国宫廷市井的器物上被使用,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鱼则是民间常用的多子与有余之鱼。鱼与摩羯纹共置于黑色的底色中,象征混沌与新生的世界。



  “基因龙”的龙头与凤尾采用了中古时期传统龙的造型,龙身是彩色的DNA双螺旋分子结构形象,用科学发现隐喻龙的新生与时代变化,隐喻龙的文明实质为人的文明传递。展览中可以从两面分别观看“鱼龙变化”和“基因龙”,这种一纸两面的观看方式也是艺术家对中国阴阳哲学和对偶思维独特理解的剪纸实验。



  今日美术馆《鱼龙变化》现场效果
  
  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乔晓光用现代的剪纸语言讲述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剪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这正是艺术家难能可贵之处。艺术不只是突出艺术家个体,更是在向世界讲述中国。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