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多数电商产品,不应该做“购物车”    

购物车并不是电商的必备功能,不满足条件的电商产品,不应该实现购物车功能。

  

上周给大家分享了基于可视化页面的产品分析方法:排位分析法,但有的功能是由多个页面构成的,功能本身也比较复杂,独立性很强,应该怎么分析?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场景分析法”,针对独立性高的,复杂度高的,且包含了多个页面的功能,这个方法对我们的产品思维也有很好的塑造作用。

  

场景分析法

  

场景分析法是在我们对功能无法进行有效分析时,将对功能的分析转变为对功能使用的场景进行分析。

  

通过对场景的思考,掌握场景的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更深度的分析,从而推测功能存在的理由,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该功能所能发挥的作用和他所针对的问题。

  

产品经理的本职工作是对某种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用户可使用的“功能”。

  

场景分析法的本质就是通过功能的作用,效果反推该功能被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是一种逆向思维,需要我们对功能的诞生方式有一定的认知。

  

可能存在一些拍脑袋的想法,但比较成熟的功能,已经被广泛使用的,而且使用了很久的功能,就一定是被处心积虑的设计出来的。

  

功能的流行,存续,必然是因为有效解决了某种问题,才会被大部分企业与行业从业人员所认可和所接受

  

简易的思考路径如下:

  

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对功能提出质疑】

该功能的作用是什么?【还原解决方案】

缺少该功能,会怎么样?【还原场景】

以缺少该功能为前置条件,对原场景进行分析。【场景分析】

  

电商产品里的“购物车”功能,就是一个独立性较高,复杂度较高,由多个页面构成的功能,我们可以尝试用场景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

  

“购物车”应该成为电商的标配吗?

  

购物车已经成了电商产品的标配,许多电商创业团队,一开始就将购物车纳入了基础建设的范围,也就是被划入了1.0版本的开发计划,多数团队在做这个决定之前,甚至没有思考“购物车”存在的必要性。

  

在一些电商产品人的潜意识里,没有购物车的电商,就不配称之为电商,购物车成了电商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有这么一款电商产品,没有购物车,但市值已经在短时间内超过了京东,他就是拼多多,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没有“购物车”功能。

  

2019年11月11日,京东市值484.78亿美金,拼多多市值502.49亿美金。

  

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没有购物车的拼多多超过了京东,有购物车的各类型电商,距离京东仍然遥遥无期。

  

购物车应该成为电商产品的标配吗? 【对功能提出质疑】

  

还原功能场景

  

购物车的表面作用是允许用户一次性为多个商品买单,系统会将这一次的支付行为,自动按照每个商品的价格进行拆分,尽管用户只产生了一次付款行为,但背后的逻辑依然是多笔订单。 【还原解决方案】

  

我们尝试通过功能的作用,寻找到该功能的适用场景,这很简单,我们可以模拟没有购物车时,对电商产品的使用方式。

  

在购物车缺失的情况下,我们要买10件商品时,需要执行10次下单行为,意味着点击10次立即购买,跳转10次下单页,点击10次支付按钮,输入10次密码,再返回10次商品列表页。

  

在有购物车的情况下,我们要买10件商品时,需要执行10次加入购物车行为,访问1次购物车,跳转1次下单页,点击1次支付按钮,输入1次支付密码。

  

这意味着没有购物车,我们要买10件商品,需要多执行36次操作行为,买的东西越多,操作行为的数量差异越大。

  

购物车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便捷,是为了减少消费者的重复操作,也是为了让购物更加省心。 【还原场景】

  

场景分析:购物车

  

通过功能的作用进行逆向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到功能被设计出来的场景,但这只是第一步,并不是结果。

  

有时,我们很容易将起点理解成了终点,这会导致我们的思考过早结束,难以触及更深层的思考,产品经理,应当回避过早结束的现象。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 “购物车”的应用场景,就可以将对功能的分析,转化成对场景的分析,场景分析也才正式开始。

  

原场景如下:

  

让人们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快捷,减少消费时的重复操作。

  

在这个场景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更加快捷”,另一个是“减少操作”,这就是需要我们进行分析的敏感词汇。这两个词汇都是建立在将“多”变为“少”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操作次数越多的场景里,购物车的必要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更加快捷,减少操作是购物车存在的必要条件,延展出的含义则是当消费方式已经是最快捷的,已经是最少操作步骤时,购物车就失去了意义,需要购物车的场景,也就不存在了。

  

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对于淘宝,京东等电商老大哥而言,消费者经常买很多东西,这里就构成了“多”的场景,购物车对于这些电商大佬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功能。

  

消费者买的东西越多,购物车发挥的作用越大,买十件商品就是节省了36次操作,买100件商品就是节省了360次操作,有100个人买十件商品,就会减少3600次操作,如果是有10000人买10件商品,就会减少360000次操作。

  

消费者的规模,消费者平均购买的商品数量决定了购物车的实际价值。

  

但是,对于一些新的电商产品而言,消费者买的东西并不多,当然,新电商产品用户规模也不会太大,购物车的价值就很小了。

  

对于一些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电商产品,甚至不具备购物车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

  

将“多”变“少”的必要条件。 因为,购物车并不能让购买一件商品的操作步骤变得更少,也无妨让没有消费行为的电商产品更加便捷。

  

深度场景分析

  

根据对场景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购物车”并不是一个电商的标配功能,他不应该出现在1.0的版本里,他属于产品发展过程中,被“迭代”出来的一个功能。

  

有的电商产品拥有资源,可以在产品上线初期就能打开市场,大面积获得用户,此类型产品,并不适用这个结论。比如:一个由传统行业老板投资的电商产品,背后可能有上万家线下门店的资源,可以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用户,就不适用这个结论了。

  

我们还可以对这个场景进行更深度的思考。

  

消费者购买多件商品是购物车产生价值的必要条件,不具备这个条件的电商产品,并不需要实现购物车功能。同样的一位消费者,同样的一堆商品,为什么消费者愿意在淘宝一次性购买数十件商品?但在一些新的电商产品里,只会购买价格最底的一件商品?

  

顺带一提,“购物车”功能其实开发成本非常高,背后的逻辑包含了合并订单,拆分订单,表面的可视化页面则至少影响购物车页面,订单页面,商品详情页面。

  

并且,针对单个商品的消费行为,购物车不仅不能简化操作,反而会增加用户的操作成本。

  

单件商品的消费场景:

  

无购物车:商品详情-下单-支付

有购物车:商品详情-加入购物车-访问购物车-下单-支付

  

这里也建议新的电商团队,背后没有较大资源,无法确保短时间打开市场的情况下,将购物车放在后续的版本迭代中实现,优先围绕用户的“首单”问题,思考产品设计方案,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上。

  

总结

  

场景分析法的本质,就是将对功能的分析转移成对功能应用场景进行分析,这会让我们避免过度关注功能的作用,而去思考功能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

  

每一个功能都是有作用的,但这些作用要产生效果,或多或少都伴随着一些“必要条件”。

  

购物车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就是:一次性消费多件商品,当必要条件不被满足时,不仅不能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反而会增加单件商品的操作步骤。

  

场景分析的思考步骤如下:

  

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对功能提出质疑】

该功能的作用是什么?【还原解决方案】

缺少该功能,会怎么样?【还原场景】

以缺少该功能为前置条件,对原场景进行分析。【场景分析】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