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巴黎世家状告美国品牌商标侵权    

巴黎世家状告美国品牌商标侵权

  5月下旬,路透社透露一则消息称,法国奢侈品牌巴黎世家(balenciaga)状告美国鞋及配饰零售商史蒂夫·马登(stevemadden),抄袭其最畅销手袋“机车包”的设计,形成商标侵权。
  巴黎世家隶属于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集团(keringsa)开云集团,其于2000年推出一款名为“机车包”的女士提包,成为该品牌最为经典、畅销的产品。日前,巴黎世家指出,时尚品牌史蒂夫·马登(stevemadden)推出的一款箱包与“机车包”有近似甚至相同的形状和设计元素,然而其售价却远低于巴黎世家,这样的行为会混淆试听,使消费者产生stevemadden与巴黎世家的产品如出一辙的错觉,从而损害了巴黎世家的商誉、名声和销售业绩。
  此消息一经证实,不知让多少时尚品牌,尤其是快时尚品牌感到岌岌可危。借鉴和抄袭一直就是时尚“小”牌们的生存之道,这仿佛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大部分时候无人追究,即便奢侈大牌想要追究也因为这样的案例太多而无从下手。但是如今,面对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被抄袭的奢侈大牌终于忍无可忍,决定严肃处理。
  大牌开始反击侵权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两家品牌第一次叫板抄袭问题,巴黎世家还曾因为鞋履抄袭问题与stevemadden对簿公堂。2007年秋冬,巴黎世家推出了以乐高积木为灵感的高跟凉鞋,同年11月碧昂斯曾穿着此鞋出席全美音乐大奖,大大提高了此款鞋履的关注度;2008年,stevemadden推出了非常相似的产品,售价仅为99.95美元,而巴黎世家的售价为4175美元。巴黎世家于2009年对stevemadden提起诉讼,双方于2011年达成庭外和解。谁曾想,3年后stevemadden重操旧业,再次引起大牌不满。
  巴黎世家负责人表示,该品牌一直被明星所喜爱,如影星nicolekidman和时尚偶像katemoss都是品牌的粉丝,被抄袭将给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巴黎世家不仅禁止stevemadden继续售卖侵权产品,同时还要求其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目前,巴黎世家正处于新的上升阶段,对抄袭这一行为非常防备。今年,该品牌迎来了新的创意总监alexanderwang,其带领巴黎世家在北京展开了第一场在法国本土之外的大秀。品牌ceoisabelleguichot此行中表示,为了平衡整个品牌的产品线,巴黎世家将发展更多的配饰系列,如鞋履、珠宝、眼镜等,并加强包袋的系列化,使品牌更具完整性。
  对抄袭零容忍的品牌不止是巴黎世家一个,还有意大利奢侈品牌古驰(gucci)。2012年,古驰提出诉讼,指控guess在未经其允许的情况下出售其仿制品,包括抄袭该品牌的4项设计:红绿相间的条纹、文字标徽、风格独特的方形g以及4个咬合的字母g,并要求1.2亿美元的赔偿。最终,gucci获得466万美元赔偿,并判决guess不得使用古驰标志。古驰的辩护律师louisederer说:“guess品牌大批量地模仿古驰某些单品的颜色及款式,甚至是最知名的标志性设计,这是不被允许的。”
  早在2009年,古驰就已经开始了反侵权之路,将guess告上法庭,并声称guess在有意识“gucci化”自己的产品,所出售的钱包、皮带、鞋和其他商品都是对古驰设计的复制或模仿。而guess的律师则对此表示不以为然,因为guess并不是唯一一个向奢侈品牌“借鉴”的公司。
  小牌“借鉴”风光不再
  的确,抄袭的品牌不止是guess,还有很多快时尚巨头。正是因为他们抓住法不责众的心理,才心安理得地抄袭大牌。巴黎世家负责人表示,其长期热卖的鞋款“ceinture”踝靴也是众多时尚品牌争相山寨的对象,如果巴黎世家认真起来,吃官司的恐怕就不只stevemadden了。众多奢侈品牌对抄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来是因为打官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二来,即便是官司打赢了,这对大品牌来说也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因为奢侈品牌本身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一个“小”品牌计较,反而帮助提升了小品牌的名气。因此,无论被抄袭的大牌是否追究,抄袭者都有利可图:若被追究,抄袭品牌损失经济提升名气;若不被追究,抄袭者就可以免费坐享他人设计的成果。
  以zara为例,这个西班牙快时尚巨头以其快速更新和时尚感强赢得全球各个消费阶层的喜爱。消费者对zara的普遍评价是:时尚前沿、款式大牌。那么zara是如何做到的?这与其强大的“借鉴”技术密不可分。zara在全球有上百个买手加设计师,他们专门从事采买大牌工作并从中“汲取”精华,速度之快让别的品牌难以望其项背。
  但是,随着法律的日益完善,以及奢侈品牌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抄袭已经成为一颗“定时炸弹”,令“小”牌处于火山口上。虽然每年zara从抄袭中获得巨大的利益,然而现今有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向其追究侵权责任,因而zara每年都不得不向大品牌支付巨额赔款,这使公司的赢利情况受到很大威胁。未来,该品牌是会继续抄袭且缴纳罚款,还是走上另外一条转型之路?这个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