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肉搜索”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肉搜索”

  摘要:“人肉搜索”在网络上兴起至今一直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网络传播现象,学术界也多次进行了研究。本文分别从传播模式、把关人、传播效果等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分析,并希望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找出规范“人肉搜索”的一些途径,使网络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肉搜索 传播模式 议程设置 把关人 沉默的螺旋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0年11月1日,深圳市人大法工委已委托深圳市律师协会党委起草《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如果该条例正式立项通过,将成为全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相关人士表示:“人肉搜索”是网络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典型现象,该法规将对其加以禁止。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已经从风口浪尖慢慢退去的“人肉搜索”话题又再次引起众人的关注。“人肉搜索”究竟为何物,其涉及怎样的伦理问题,对人们有何影响,从2001年开始已先后有许多业内人士对其进行剖析,作者在这里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人肉搜索”盛行的原因,并希望能以此为突破口对这一网络现象提供一些解决途径。 从传播模式看“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指网民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搜索结果的网络搜索方式。自“陈自瑶事件”兴起,“虐猫”事件将其推至高潮。之后的“铜须门”事件、“死亡日记”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都曾掀起了“人肉搜索”的高潮。

  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从信源和信宿来看,不同于传统媒介,在网络中,任何一个信息传播者都可以兼任信源和信宿。每个个体都向自己拥有的人际圈里传播信息,而信息经由个体的人际圈覆盖蔓延,形成“人肉搜索”的浩瀚力量。“传受合一”让网民们在网络这个媒介中,在参与“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体现的。

  从传播的核心讯息来看,网络上的“人肉搜索”信息并非每条都会被关注到,最终引起关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网民对于“人肉搜索”的信息具有极强的选择性。从著名的“人肉搜索”案例来分析,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一是严重败坏社会道德的事件或人物,这是目前“人肉搜索”的主流信息。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谭静案等,这些事件或人物大多挑战了大众的道德底线,引起了公愤。二是带有娱乐或戏谑性的事件或人物,这类信息反映出人类固有的好奇心,如“很黄很暴力”事件。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导致网民受到的社会道德责任感约束大大减弱,网络信息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在“人肉搜索”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从传播媒介分析,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广泛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为“人肉搜索”提供了特别的技术平台,使之能够兴盛起来。“人肉搜索”集合了网民的力量,搜索的信息内容既涉及广泛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具体事件发起的搜索,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回复。在著名的“虐猫”事件中,仅6天时间,“虐猫”视频中的3个嫌疑人就被锁定,随后当事人的相关信息被陆续公布。信息内容收集之全面和更新速度之快都体现了网络搜索的极大威力。而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由此组成的虚拟环境,使得任何在网络中发言的人最终显示的身份只是一个虚拟的网名和网络ID,越来越多的网民逐渐热衷于在虚拟环境里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并寻求共鸣。网络的匿名性会造成匿名群体的产生,而在一个匿名群体中极易造成的是情绪的感染而非理性的传播。在“人肉搜索”中,参与搜索的网民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运用虚拟的身份,参与一种以情绪渲染为支撑的事件。 “人肉搜索”与网络“把关人”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在1947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①传统媒介的信息经过记者、编辑层层把关,呈现在受众面前时,显得相对理性。而网络传播中的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更趋感性,属于网民的自然流露,“传受合一”使得传播权力被分化,网络媒体的把关力量大打折扣。

  传统媒体“把关人”在进行把关时有法律和制度可以遵循,而由于网络发展迅速,网络立法的相对滞后,对于“人肉搜索”引起的侵权案件,没有一个准确的判定标准和法律界定。尽管这两年在两会等多种场合有人提议实行网络实名制,但仍存在很大争议。而网络运营商和网站编辑通过“关键词”筛选来剔除有关不良信息的监管办法,也很容易就被受众用技术手段避开。法律的缺失、技术的局限,使得“把关人”的监管难以真正实施。

  从传播效果看“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与“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

  从最近几年的“人肉搜索”事件来看,反响比较强烈的,大都是事件中的人物或社会现象严重冲击或违背了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念,而当现实社会统治阶层无暇顾及一些道德问题,传统媒体又没有及时跟进时,网络便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旦成为“人肉搜索”的对象,网民便会在这种“道德正义”的声讨声中集聚起前所未有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被搜索人,利用舆论的压力对其予以谴责,最终使其在道德面前低头。比如,“虐猫”事件中的当事人不仅向公众道歉,而且还丢掉了工作;“铜须门”事件中的当事者迫于舆论压力,被迫休学来躲避网友的谩骂和骚扰等。从这些事件来看,“人肉搜索”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

  “人肉搜索”与“沉默的螺旋”。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其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第一,认为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第二,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为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从这句调侃语中,足以看出“人肉搜索”中“沉默的螺旋”的强大威力。在“死亡日记”事件中,北京女白领跳楼身亡。她生前写下的“死亡博客”中,将原因归咎于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三家网站纷纷刊登和转载网民对于此事的评论帖子,网友展开“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布在网络上。王菲在网络上被通缉、追杀,并不断收到恐吓邮件,其工作单位也因被骚扰而将王菲辞退。在网民的评论帖子中,最初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意见,比如怀疑博客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对所谓第三者提出异议等,但很快就被“主流”的声音淹没了。这起“人肉搜索”事件凸显了“沉默的螺旋”理论。

  “人肉搜索”与“培养分析”。“培养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由于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性,人们的现实观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很大程度上的悖逆,人们的现实观更接近于媒介描述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从“培养分析”的理论看,网络拥有大量的受众,特别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小龄受众开始接触网络,他们很难辨别网络中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差别。在“人肉搜索”的网民中,普遍是年轻人,甚至有很多未成年人,他们并不能真正认识到“人肉搜索”的意义,然而通过“人肉搜索”他们却实现了窥探别人隐私,宣泄自我情绪,在假想的身份中寻求快感的畸形心理。而“人肉搜索”的对象逐渐被塑造成了几种模式:道德败坏者、贪官、第三者等。这对于青少年客观地认识现实世界非常不利。

  规范“人肉搜索”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人肉搜索”急需“把关人”。网络信息发布的相对自由,审查和核实程序相对宽松;网络舆论具有个性化、言论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交流的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加困难。所以,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编辑”更应该增强“把关意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传统媒体也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把关意识,“人肉搜索”事件一旦兴起,众多传统媒体就会相继跟进,并凭借自身的优势扩大事件的传播范围,使之成为受众注意的焦点,一时间“色情”、“第三者”、“贪官”等字眼充斥了人们的视线,传统媒体在此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舆论把关及引导功能。网络传播的特殊性要求传统媒体在寻找“话题”时一定要增强“把关意识”。

  从根本上来讲,网络的主体是广大网民,想要建立一个健康、文明、自由的网络环境,人人有责。许多“人肉搜索”事件的发起者都是网民,而推动者也是网民。所以,如何提高网民自身素质,在信息时代成了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培养“意见领袖”,提升舆论引导力。在网络社会中,意见领袖的培养有助于通过发挥网络人际传播影响力来净化网络环境。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必须先有10%~20%的人采纳这种创新事物,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进入快速扩散阶段,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②我们从“人肉搜索”事件的进展中同样可以看出,有些许“活跃分子”在网民心目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因此,网站可以有意识地培养“意见领袖”,如论坛版主或一些经常参与讨论的论坛“知名人士”,赋予他们一些权力,并强化其责任感,使得他们可以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到把关的作用,引导网民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时不至于走向极端偏激的一面。

  强化主流媒体的引导和“议程设置”功能。网络为受众营造舆论提供了无限的虚拟空间,与此同时,也在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更应该积极加强与网络的互动,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引导舆论走向,对事件的虚假性、片面性、极端性等予以及时的澄清,在受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主流媒体亦可利用其“议程设置”功能,将其作用发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以google为代表,包括天涯来吧、百度贴吧、新浪和网易等网站的数千个相关网页,紧急启动的专项搜索引擎——“寻找灾区的亲人”,彰显出“人肉搜索”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和凝聚力。

  结语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并作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论断③,由此可见网络舆论的重要性。“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搜索手段,本身并不具备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它,使网络搜索能真正成为受众信息交流、互助互惠的有效工具。(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注 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②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③陈朝晖:《透视“人肉搜索”的发展演变》,《传媒观察》,2008(7)。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