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围观时代”的新闻价值判断    

“围观时代”的新闻价值判断

  2011年新年伊始,新华社就以《新载体不断涌现,“全民围观”时代到来》为题发表中国网络文化生态观察,文章称:“2010,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然而,“围观”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现象,其深层的意义更是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即:不是因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而传播,而是因为第一传播本身导致的围观,赋予了事件被重视和报道的新闻价值。

  在传统的新闻学概念中,新闻价值作为选择报道事实的标准,主要包括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诸种要素。在大众传媒时代,事件未经媒体传播尚不能成为新闻,因此新闻价值对于采访、制作、编辑等新闻业务有直接的作用。但在“自媒体”异军突起的“全民围观”时代,一件既不具备重要性,也不具备显著性的事件,甚至“伪事件”,都会因为围观者的云集,彰显、提升它的新闻价值,最终成为媒体广为关注的新闻事件。

  ——在这里,“第一传播”往往作为“第一现场”而存在,包括“自媒体”的首发传播和大众媒体的首发传播。

  “自媒体”的首发传播最典型的莫过于微博平台的传播,试以歌手那英自曝“警车开道取演出服”的事件为例。2011年1月9日晚8时许,那英用手机发了一条微博:“今天特早就把妆化完了,刚到国家体育馆来参加(北京)交管局春晚,一进后台,演出服没带!!!我?我?这时候交管局的全冲上来咧!警车开道带着我那笨助理飞奔而去!交警这时不用啥时用啊!”(1月10日南方都市报)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网友的非议,短短1个多小时里,留言已经近600条,大多数都在批评那英:“难道占用公众资源很开心吗?”一位名为“行歌当哭”的网友还以打油诗调侃道:“警车开道那英笑,无人知是戏服来……”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那英在十几分钟后发出了另一条微博,言语之间有些激动:“别tm以为我滥用交警特权!几条马路都管制!靠!”这条微博再次引发了网友评议,在不到1小时里收到了740多条留言。在之后的两天里,各大媒体纷纷以《警车开道取演出服,那英微博炫耀挨拍砖》、《警车开道取演出服,那英被指滥用公权》、《歌手那英警车开道取回演出服,网上爆粗口遭质疑》等标题予以报道,百度搜索键入“警车开道取演出服”共获得75.5万条结果。此事最后以那英再度通过微博向公众道歉收尾。

  在上述事件中,微博既是事件首发传播,更是事件发生、发展的“第一现场”,无论是歌手自曝“警车开道取演出服”、网友围观留言批评,还是最后的道歉,都是作为事件本身发展的事实要素而存在的。在这一事件当中,网友的“围观”,直接触发了第一位关注这一微博内容的媒体记者的新闻价值判断,并进而展开了采访报道,之后其他媒体的关注引发了更多媒体受众的围观,以及更多媒体的报道与评论。

  值得一提的是,“围观时代”的新闻价值判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就是“假新闻真现场”的特有现象。“假新闻真现场”如何理解?就是说,一些微博、博客或者论坛帖子所发内容是虚假的或者未经证实的,但这些“自媒体”的传播行为,却作为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而真实地存在,然后引发一系列的围观和争论,以及核实、证伪的过程同样作为事件的真实发展而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媒体记者根据围观者的规模判断事件已经具备了报道的新闻价值,并予以报道。在这里,我们所指的并非是媒体轻信、误传“自媒体”虚假信息而作出的失实报道,如国内某新闻周刊的微博,未加核实和毫无怀疑地转发“金庸先生逝世”的假新闻就是失实报道行为。而所谓的“假新闻真现场”,恰恰是指针对那些引发大量围观的“自媒体”所发布虚假内容,而展开的证伪、澄清以及发掘事实真相的报道。诚然,诸多假新闻始于微博并盛传于微博,微博已成假新闻的主要滋生地之一,乃至部分网友盲信盲从的问题,已经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杜绝互联网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的监管与纠错机制正在积极的酝酿之中。但作为已经引发相当关注的虚假信息的纠错和澄清,大众传媒以“真现场”的视角作出核实或者证伪的报道,还是具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的。

  事实上,“围观时代”背景下,传播与现场相互融合、传播与事件发展相互推进的独特传播现象,在广播电视媒体的直播新闻中同样表现得相当明显,发生在2010年6月21日所谓的“官腔门”事件即是一例。21日晚,央视《24小时》报道江西抚河汛情,主持人邱启明连线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询问汛情。平其俊在介绍情况时,因有离题较远、官样答问现象,先后两次被主持人打断。有网站以“视频:官员介绍汛情废话连篇被央视主持人打断”为题,放在突出位置供网友点击。这条新闻从第二天中午12点上传,仅3个小时跟帖评论者就达3800多条,可谓“围观”者众多。之后,部分网络批评开始升级,其他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再之后便是传说 “平主任被人肉了,有人举牌要其走人,接匿名电话、精神恍惚、不敢回家、妻子哭泣、孩子不能上学。”值得肯定的是,在这一事件当中,千龙新闻网、南方网等主流媒体网站的报道和评论体现了客观性和理性的引导:“‘央视主播打断官样介绍’为什么成为热门新闻?关键在于我们的一些干部,既搞不清特定情况下百姓们最想知道什么,最厌恶什么,又‘以不变应万变’地用‘突出上级领导’之类的官场通则应对一切,结果却闹出了与观众价值取向背道而驰的雷人效果,实在应该引以为鉴。”

  在上述事件中,主持人的直播连线采访本身就是新闻报道,但从其所引发的“网络围观”的角度回头再来观察,它更像是触发围观的“第一现场”,由此构成了其他媒体再来报道此事的事实元素,引发了众多媒体的竞相报道。

  分析造成“围观时代”新闻价值判断微妙变化的原因,与当今观点化新闻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2002年7月,清华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就对“观点成为新闻”趋势有所警觉并作出过批判,他说:“训练有素的记者应该是在采访中认真做采访笔记,认真听取被采访者的谈话,而不是来跟采访者展开争论的。记者的天职是清晰无误地报道新闻事实,人们并不在乎记者本人对新闻事件的个人观点和看法。记者是新闻的见证人、历史的第一稿的陈述者。”时隔6年,著名电视新闻人白岩松在全国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培训暨业务论坛上也谈到:“在一个标题时代里面,意见和观点也成为新闻,你们打开一些主流的报纸、主要的报纸,你会发现它们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版面占据者,一版有的时候都有观点,然后是二版和三版,基本上都被观点所占据,这在中国平面媒体的历史中估计没有。受这样一种冲击,电视能不提供观点吗?没法不提供观点。”

  李希光和白岩松,一位是新闻理论界的权威,一位是电视新闻一线的名主持人,恰好从不同的角度认同了同一个事实,那就是:观点已经成为新闻。而当时代的车轮进一步地前进,我们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众声喧哗的“麦克风时代”,进入到了一个人人织“围脖”的“全民围观”时代,每时每刻,各种各样的观点以片言只语的碎片化形式在网络上碰撞、争论和散布,这些观点的散布和碰撞,不仅成就了任志强、方舟子等一批的网络名人,更奠定了网络作为各种观点新闻“第一现场”的新闻源的特殊地位。

  关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闻意义的改变,以“媒体人、撰稿人信息分享平台”为标签的花名册网站创始人王一鹏认为,“互联网时代内容的价值往往会通过它能引起多少互动来体现”,而这一精当的概括,恰好也形象地阐明了“围观时代”的新闻价值判断的本质。(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