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后博客时代媒体的风险传播    

后博客时代媒体的风险传播

  一、风险社会:后博客时代的传播语境

  当全球化以势不可挡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的时候,现代性不可避免地与传统文明发生断裂,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改变着我们日程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①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危机也相伴而生。高科技的运用越广泛,风险系数就越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特性和危机状态,也是现代性的一种后果。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将其概括为“风险社会”,风险超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产生全球性的影响,②也为现代社会铺设了时代语境。

  在风险社会中,由于风险存在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政府、社会、各种组织机构和公众成为风险的治理共同体。美国决策研究专家保罗·斯洛维奇指出,大多数公众评估危险,依靠的是直觉判断,即“风险感知”,而他们有关风险的经验主要是来自于新闻媒体。③也就是说,通过接受新闻媒体的风险传播来规避和降低风险,已经成为风险社会中公众的生存依靠,成为其做出风险决策的依据。因此,风险社会也构成了现代传媒的传播语境,进行风险传播成为传媒的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

  拉斯维尔曾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5W模式”。“5W”不只是阐明了信息传播几种基本要素,还是一种在传统媒体语境中生成的传播格局。尽管经历了从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到网络媒体的跨越,但传播过程和行为依然是相对固定的。基于web2.0通过手机、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的微博传播则颠覆了传统传播过程的时间序列性,④从传播主客体、传播内容、传播速度、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开启全新的格局,真正实现了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点(Anywhere)和任何时间(Anytime)对任何事件(Anything)进行任意公告(Announce)的“5A”模式。因此,以微博为代表的后博客时代媒体不仅呈现出一种新型传播形态,更成为传播革命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当然,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它所开辟的传播新道路也不可避免地将人类引向现代风险扩张蔓延的境遇。

 

  二、风险制造:微博传播在风险社会中的悖论

  媒体通过风险传播影响人们对于风险的感知。⑤但在引导风险认知、决策的同时,也可能会扩大和再生产风险,其正负功能即风险化解和风险再生产效应矛盾共生。⑥风险是被构建的,这是风险的本质之一。媒体在风险传播的同时,无形中构建着风险,成为风险制造环节的一部分。微博是人类天生的“传播欲”与web2.0时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而难以控制的天然欲望和高技术带来的传播便利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1.准入门槛的降低与信息风险的放大

  与相对于强调版面设置和思想深度的博客相比,微博的传播内容由简单文字组成,因此对用户的准入门槛很低,无论是技术操作还是文本写作编辑都没有博客的要求高。微博开通的多种API更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随时随地更新信息。而碎片化、个性化、简易化、便捷化的微博在释放传播主体传播欲的同时,也点燃了信息传播危机的火种。

  首先,信息不完整。碎片化的表达使受众在微博中很难看到完整的事件和评论。同时,微博核裂变式地广泛传播,已经逐渐忽略了信息的来源,这也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再次,信息主观情绪化。公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完全发挥着主动作用,可能会掺杂某些主观情绪。缺少了把关人,而公众的新闻素质又参差不齐,这将对新闻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带来冲击。

  最后,信息整合能力不强。微博中大容量的信息流导致信息泛滥,阻碍了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也反映了公众对信息缺乏整合。巨大信息流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放大器,造成社会资源空耗,引发媒体恐慌。

  2.众声喧哗的乱象与公众信任的消解

  今年7月份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这意味着许多这些过去远离网络的人群将进入网络空间。新信息传播技术带来的诸如匿名、暗示、传染等特点,使得多元的观点和信息集结在一起,公众在媒体围观中完成信息的沟通,对公共事件的评论和议程设置。

  微博为公众参与公共事件讨论,宣泄现实情绪不满提供了宝贵场地,但同时也造成了媒体围观乱像。当今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传统价值观逐渐消解,对新的价值观又迷惘困惑,导致信任危机。在网络传播“去中心化”、“去权威性”的特性下,众声喧哗式的媒体围观不可能促进公共事件的根本解决,特别是公共人物,尤其是专家之间的争论,容易提升公众对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感,⑦影响信息传播的可信度,造成公众对风险的过度关注和恐慌。经验和熟悉不再是信任的保证,也促使公众对未来产生失控的悲观情绪。

  3.虚拟世界的扩张与人际交流的无奈

  马丁 ·海德格尔曾将现代社会喻为“世界图像时代”。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其结果就是“虚拟现实”的泛滥。“虚拟现实”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所生成的视听一体化的具有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微博通过虚拟的网络社区和圈子,以信息互动带给公众奇妙的感觉,用最简易的140字以内的文字表达为公众带来最单纯的快乐。

  在虚拟世界版图的不断扩张下,公众已经从书信日记的交流,变成博客短信的沟通,现在只剩下不到140个字。将“交流”放置于虚拟空间,公众的心态首先是封闭的,有所保留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隔膜感和不信任感,因此也将很难达成内心的真实触碰。正如罗兰 ·巴尔所说,“有了差别世界才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在交流中,追求的不是透彻的诉说和透彻的理解,而是对差异的宽容。” 在我们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不可能达成思想的充分交融,但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相互爱护和平等以待。

  4.媒体话语的重构与公民社会的虚幻

  媒体话语指的是与媒体有关的语言使用。正如费尔克拉夫所指出的,媒体话语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⑧在转型期社会关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中国,微博参与了媒体话语空间的重构,它创造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话语,打破了一元格局,呈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表达方式。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个人的日常的琐碎的信息以工具理性的方式间接地向宏大叙事宣战。但由于在微博中参与公共事件是大多数,也造成一种民主参与的幻象。中国在民主进程中缺少一个能为公众充分发表意见、提出质疑的平台,因此在其他参政议政渠道尚不成熟完善的情况下,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充当了“发言台”的临时角色。但在微博中,信息和言论被各种利益主体所左右,以毫无保留的姿态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显然,这个临时角色在“前后台”话语系统、私人与公共领域的分界上产生了混淆,混乱的话语系统不仅偏离了公共性,而且放大了公众的表达欲和窥私欲。

  虽然在现实中,媒体在化解危机也在放大危机,但重建信任,规避风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在后博客时代的语境下,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提升自我风险抵御能力将是微博传播有效化解现代风险,成为风险传播核心角色的关键。(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① 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

  ②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

  ③ 保罗·斯洛维奇.风险的感知.北京出版社.2007.

  ④ 刘丹凌.论新媒体的风险放大机制与应对策略.中州学刊.2010,2.

  ⑤ 芭·亚当,乌·贝克,约·龙.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北京出版社.2005.

  ⑥ 刘丹凌.试论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双面性.社会科学战线.2010,5.

  ⑦ 保罗·斯洛维奇.风险的感知.北京出版社.2007.

  ⑧ 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