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外贸转内销的制胜之道    

外贸转内销的制胜之道

  在当前国际经济疲惫的现状下,曾经活力四射的中国外贸(代工)企业面临生存难题,开始纷纷折返中国市场,意图借助在外贸领域积累的规模成本、生产技能等优势,在国内创立自己的品牌
  钱钟书的《围城》里有一位督学,言必称“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但很不幸的是,大部分外贸型企业转战中国市场自创品牌时,都是以“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开场。他们无法忘记过去所取得的荣誉或地位,希望沿续。而且在行为上,大都是“老大心态、照搬国外”!但想法虽好,实质上容易“摊上大事”。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工厂。外贸企业借助规模效应,以低成本优势,抢全球订单;在服务的同时,又因为采购方对品质的不断苛求而逐步提升了自己的生产、技术能力。因此,当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在服务国外企业时,规模有多大、产品有多棒、实力有多强,这极易对国内市场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将目标定得过高。同时,因为高目标,而导致相匹配的营销投入、人员配备亦水涨船高。
  深圳某企业是国际上通信领域极具知名度的一家企业,2007年进入国内市场,目标是“3年内成为中国手机知名品牌,进入前5强”,结果,3年下来,操盘团队换了几茬,但销量目标的10%都没达成,更谈不上知名度。而同属深圳的某电子企业,初入国内,便高举高打,聘当时最红的选秀冠军做代言,广告投入约2500万元,市场压根没动销,多年外贸利润也一次亏空。
  有“老大心态”作祟,亦容易“照搬国外”。笔者参加多个行业的展销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面向国内市场推出的产品,产品极具特色、品质也极佳。但每年参展,就是没人买账。仔细分析,发现或产品过于小众或创新、国内消费习惯没有形成,或是定价过高、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喜好直接掏社会主义人民腰包。
  所以,对于外贸型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自创品牌,笔者的一些心得建议如下:
  一是姿态放低。做咨询行业近10年,笔者体会很深的一句话是“教人做生意是不道德的”。只有“帮人做生意”才有可能成功。教,代表着你传授过往的经验。事实上,资本主义的持续成功,就是建立在“后人对前人不断的颠覆”上。更何况中国30年走了欧美100年的路,变化更是无穷。昨天的好方法,今天拿来用,有可能带来反效果甚至将企业带入坟墓。而“帮人做生意”,是融入企业,在了解企业的真正问题后,利用过往经验,帮企业补齐短板,这样才可能更接近成功。外贸企业亦是如此,过往的经验,无论是多么的辉煌,都是过往。面对不曾涉足的中国市场,要知道中国市场地域的复杂性、人员结构的复杂性、渠道的复杂性、竞争的复杂性。做外贸有“赌”的成份在里面,比如账期汇率结算,但这至少是有规则的“赌”。在中国市场,各方面的复杂性,体现在“人人都想做庄、人人都想操盘”,而且“人人都想作弊”。因此,归零心态无比重要。多花时间做调研,明白相位再动手。古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
  二是找准定位。定位有三:先是市场定位,再是产品定位,再有品牌定位。进入国内市场,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搞清楚明白了,事情就简单了。
  市场定位是结合自身的能力,认清在哪一个领域比较有机会。这一点,万不可听信一些砖家“某领域市场容量大,增长发展迅速、是朝阳行业……”之类的话。如果你没有核心能力,给你一个空白的行业,或者给你一个1000亿元市场规模的产业,也是白搭。比如方便面,市场容量500亿元,规模好大,能做1%就爽到死,事实上,你很难有核心能力,做1个亿也如登天之难。
  结合自身能力,分析市场后,确定要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定位,是在这个领域做高端还是做细分……确定之后,就再做产品定位。产品定位的关键是“差异化竞争”,这个不难,愿意花精力去做竞争对手调研、行业竞品分析、消费者洞察的企业,都应该能找对产品定位。
  有了产品定位,在传播(包括包装形象)上,需结合消费群体,规划想表达的品牌定位。品牌的个性由此而生,品牌是否成功,这是必由之路。品牌定位也不复杂,大白话就是:把品牌当个人,你想做个什么样的人?比如“某某药良心药”,差不多就是品牌定位。
  三是补齐短板。大部分外贸企业是典型的推销型企业。他们年复一年做着“把成本再压一点、到国外再多参几家展、同规格的产品再多抢个订单”简单重复的工作。这类工作强调的是沟通能力、推销水平、杀单技巧。但国内市场则不同,因为是自创品牌品牌一定是整合营销的成功。所以在组织上,需要逐步健全营销运作团队,策划、设计、文案、产品、培训、督导等各种功能都需要备齐。这些人才,自己人培养提升慢但用着放心,第三方专业公司常忽悠但知识面广,同行挖人忧忠诚但来之能战。总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是老板自己,你能控什么样的场,就用什么样的招,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营销力的短板之外,有一个隐形的短板,是绝大部分企业都反认为是优点的“成本优势”。据生活用纸行业报告显示,该行87%的企业回归中国市场,首选祭出的就是价格战,结果,大家一起被挤在县乡市场混饭吃,越做越亏。几年下来,亏得实在不行了,就纷纷偷偷换个全洋文的包装,以假洋鬼子的身份想在一二线市场上位。这类企业太低估中国消费者的分辨力了。笔者提出成本优势是外贸型企业的短板,是因为这个优势是最易犯的错误。请外贸型企业切记,在中国这样一个很多事都没有底线的国度里,永远不要把价格战当优势,因为“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务实地把产品做好,提升溢价,这才是正道,这也是把“出口转内销”的先天好形象的优势顺利嫁到国内。
  总之,外贸型企业回国自创品牌要资态放低,是因为品牌创建路很长,中国又是一个神奇的国度,稳健前行硕果可累累。定位找准,这样才有可能不断提升核心能力与品牌积累,建立竞争壁垒,日积月累品牌方成型。短板补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国内国外齐头可并进。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