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年度回家故事:有多少人再也回不去    

  回个家,

  就那么难吗?

  ▼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

  这个故事的时长,也许对你来说,已经超纲了。

  但里面的场景和情节,至少有一半,是我熟悉和经历过的。

  比如,春运赶绿皮火车丢东西,大巴车上忍受别人抽烟,冬天洗不上一个舒服的热水澡,生病的时候看「赤脚医生」,饭菜端上桌没多久就凉了,拿着手电筒走乡间夜路……

  而过去有将近 7 年的时间,每到年底的时候,我总会面临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故乡回不去,城市留不下」。

  「故乡回不去」,是因为在习惯了城市便利的生活以后,很难再去面对网络不通、娱乐单一的乡村生活。

  虽然回去听到乡音也倍感亲切,和好朋友们一起拉家常也觉得自在,但总也防不住被亲戚追问工资、被家人催婚这类的话题,经常是待不到十天半个月,就又想回城里了。

  「城市留不下」,是因为工资增长的速度,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没有能力在这里安家立业,感觉路在前方,又看不到哪里是歇脚的地方。

  想必欧派这个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在他的生命经验里,也有过类似的体会。

  至少,那种「故乡回不去」的感受,他一定是有过的。

  要不然,这个以他的视角来展开的故事,也不会在五年前的时候,叫「返乡」。

  

  五年后,才叫「回家」。

  

  咀嚼一下,「返乡」和「回家」,这两个词语,虽然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外在动作,看起来都是一样的。

  但是人物内在的心情,多少是有些区别。

  前者背着负重感,后者带着期许感。

  欧派所设计的这种前后对比的故事结构,其实也是把男主人公所面临的情感冲突——「回不去的家」和「父亲又喊他回家」的矛盾,放大到观众面前。

  从而也间接带出了,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新移民们,所正在面对的那种「乡愁何处安放」的迷思。

  一方面,故乡父母尚在,需要尽孝,也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安享天伦。

  另一方面,城市新移民们的身份角色转换,很难再融入故乡的生活语境。

  这种「乡愁何处安放」的心理迷思,用欧派这个故事的主题来说,叫《正在消失的家》。

  

  用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 · 托宾在《布鲁克林》里所刻画的移民心境来说,本质上就是:

  「真正心碎的经历,

  是你怀着思乡心切的情感回到故乡,

  却感觉到格格不入时,

  不是家乡变了,而是你自己变了。」

  而面对「乡愁何处安放」的心理困境,欧派在这个故事里,所给出的心理疏导解决方案是——

  它鼓励城市新移民们通过改变外在环境,来换得内心平静。

  也许你无法再融入故乡,但至少可以通过重新定制故乡的屋子,来改善父母们居住的环境。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制故乡的屋子,其实也是重建父母的心房,重建两代人的情感关系。

  

  ▼

  另外,按照我们喜欢看大团圆结局的心理来说,欧派这个故事,讲到 10 分钟,亲戚朋友们聚在一起吃流水席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

  然后镜头定格在那个放烟火的画面上,再出欧派的广告语——「有家、有爱、有欧派」,也不会让人觉得有多突兀。

  

  最后那段父亲带着儿子在上回忆从前的画面,我觉得欧派是夹杂了自己的「私货」的。

  作为一个见证着中国家居市场,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起来的品牌,对「家」的理解,欧派多少有那种自己心里面放不下的「寻根情结」。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

  这句文案放在结尾,更像是欧派心系空巢老人的一种公益式导向与唤醒。

  而结合之前欧派中秋节的「狼人系列广告」,去年春节的《爷爷的魔法》,欧派所坚持的品牌沟通方式,就是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爱与家」的故事接力,来强化受众对「全屋定制」的深度记忆。

  在这些故事里,无论是山间的洞穴、还是城市的楼宇、又或是乡野的民房,欧派的身影都能抵达其中。

  最后想说的是——

  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乡愁」会指引我们回到故土。

  但只有找到安放「乡愁」的居所,我们的心,才算是真正地回到了「家」。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