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我的青春在丝路》收官,这档纪录片凭什么可以一年做两季?    

  本周《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播出了第十四集,这档颇具青春热血气质的系列纪录片迎来了收官之作。

  这档由芒果TV、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包括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孟加拉国、墨西哥、莫桑比克等14个国家进行展开,总行程超过10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25圈,记录了14位奋战在不同领域和行业的中国青年在当地的工作与生活,不仅呈现出他们拼搏努力、逐梦丝路上最真实状态,还诠释出当代中国青年心中对“青春”的真正定义。

  回顾到真实生活之中,关注现实的当下,这才是人文类纪录片的生命线和基本点。尤其是《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定档在暑期播出,其青春、热血、积极、正向的整体风格也颇为契合该时间段对内容主题的特别要求,关键是榜样的力量往往会对青少年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塑造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感。

  青春个体承载时代大命题

  纪实性赋能其历史价值感

  用真实可感的“小”人物去承载时代的“大”命题,往往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以及情感的深度代入。通过复盘在“一带一路”沿线上奋斗的14位主人公,笔者发现他们或是工程师、中医师、种植科学家、考古学家、文物修复、跳水教练、城铁运营等,几乎涵盖了绝大多数工作种类,并且年龄多集中在20到30多岁,且至少在当地有两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期间他们大都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即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收获成长。

  让人感慨的是,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奋斗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并对“青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整体上代表着中国当代青年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状态。

  其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院李默然,在洪都拉斯科潘玛雅遗址进行考古工作,他对青春的理解是,“青春是一种精神状态,不管你多大年纪,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都仍然保留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强烈的探索精神,并且为了目标可以全力以赴,这就是青春。”

  在东帝汶纳塔波拉执行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示范项目的30岁蒋敏明,“青春最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你到底做了什么,我在这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我想要的。”

  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进行九层神庙修复的31岁郭倩如,“20岁到40岁这个范围里,应该都可以用青春来形容,不过每个人的时间表是不一样的,但吃得了苦才是青春。”

  其实,纪实性的影像记录往往比文字叙述更有文献价值。而芒果TV的《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在历史文献上也获得了整体价值的延伸。从今年三月推出的第一季,到此次八月第二季的内容,呈现出共计19位主人公真实的海外工作经历和生活体验,一定程度上,使其与“一带一路”形成了紧密的历史关联,甚至具有了影像资料的珍贵价值。

  将“一带一路”的宏大主题进行作品化、系列化具象落地

  从第一季的5位主人公到八月季的14位主人公,一年两季的制作体量,除了体现出制作团队的专业高效和认真用心,也显示出平台将这档精品纪录片做成“作品化”和“系列化”的气魄和决心。

  实际上,好的纪录片必然具有深刻思想含量的主题,融入了创作者的思考和情感,以及给观众带来反思的内容。具体到《我的青春在丝路》中,如何将宏大的主题细化落地,湖南广电制作团队颇为用心且专业,编导利用结构的力量来深化和呼应大主题。

  一方面,从叙事方式上来说,采用了极其丰富的形式,不仅在结构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挑战,也给观众带来持续的新鲜感和故事点,让整个故事推进愈发真实自然。比如说,“情定撒哈拉”中的张乐,这一期采用了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他在撒哈拉沙漠忙碌“发电”的工作身影,另一条是他的准新娘摩洛哥姑娘卡丽玛独自准备着结婚所需的各种事情,两条线索的交织叙事,整体凸显出主人公张乐在工作上所付出的所有辛劳,以及在此过程中收到的成长和爱情的美好结果。

  另一方面,采访不同的“配角”,不仅有利于打开观众的视角,同时也让主题内容变得更深刻。八月季总共囊括了14位主人公和单期主题,特别是每期一个形象生动的主题,较为贴合主人公的真实性格和职业特征,外加形象化的故事表达,都立即击中了观众的兴趣点,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期:情定撒哈拉;

  第二期:洪都拉斯的玛雅谜团;

  第三期:东帝汶玉米地的守望者;

  第四期:孟加拉的筑桥者;

  第五期:塞拉利昂中医情;

  第六期:喀汗河谷点灯人;

  第七期:我在尼泊尔修神庙;

  第八期:“黄金海岸”筑梦人;

  第九期:津巴布韦收棉记;

  第十期:尼日利亚城铁来了;

  第十一期:飞越马普托大桥;

  第十二期:墨西哥水上共舞;

  第十三期:寻蜜吉尔吉斯斯坦;

  第十四期:开往土耳其的地铁。

  除此之外,制作团队同时尽可能采访到更多的采访对象,不仅保证了故事的层次感,还使得内容更加客观全面。虽然每期都是以当期主人公的成长故事线为主,但编导会主动去融合更多第三视角的其他采访内容,他们或是与主人公有工作联系,或是与其生活关联等等,对这些内容的真实记录,不仅让观众对主人公加深了了解,也巧妙地呼应了大主题,同时让素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这对于后期在主人公整体呈现和表达上有所裨益。

  好内容需要细节的支撑

  制作团队注重到了细节中的细节

  一般而言,如果从专业角度去评判一档纪录片品质如何时,大抵包括了四个层次,分别是主题、结构、细节和节奏。以《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为例,前边已经说到了它的主题和结构,那么其在细节和节奏上,又有哪些表达呢?

  第一,可视化的数字表达。纵观14集的内容体量,其中编导曾多次使用数字来呈现抽象的内容,如地理环境、大体情况、困难程度、外部条件等等,凡此种种,都让观众对主人公或事件本身产生具体且直接的认知。

  比如说,瓦尔扎扎特市,全年平均日照3000小时,地表温度最高时接近75度。三年了,努奥光热电站项目为当地提供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谢伟彬,36岁,中国第十九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的一名中医师,在此已经工作了387天。

  第二,整体包装风格凸显当地文化特色,每期节目开头对当地风貌的快剪,让观众可以瞬时融入其中,特别是集体呈现出明亮色调,不仅增加了叙事节奏,还集聚了一定的情绪和伏笔,为之后叙事的展开做足了准备。

  第三,不可预知的故事走向和“突发状况”,巧妙地提升叙事节奏。纵观八月季的14集内容,在完成每期节目播出水准的基础上,显然制作团队在叙事节奏上也进行了不少尝试,以“突发”情况作为承接节点,使其达到了起承转合的故事讲述效果。比如说,其中不少主人公是负责项目建设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时有突发状况发生,而摄像团队对这些珍贵画面的“瞬时”捕捉,也巧妙地提升了整体的叙事节奏。

  而那些不可知的真实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观众持续观看,比如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院的李默然,在考古挖掘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贵族古墓,期间观众会随着他的工作进程而心生好奇,迫切想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尤其是每期大概16分钟的时长,外加节奏上的巧妙安排,让每一期故事讲述都颇为紧凑流畅。

  那么,什么才是“好片子”,大概就是即使知道它承载了一个宏大的命题,但却不生硬说教,可以接地气地将其呈现,尤其是在讲故事的手法上,吸引着观众持续收看,由此来看芒果TV的《我的青春在丝路》大概已经做到了,希望这个系列化的纪录片可以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

  另外致敬普通人物英雄式情怀《我爱你,中国》,“献礼七一”的特别报道节目《赶考路上》,“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四十年四十村》等内容全线发力,据悉,之后芒果TV还将陆续推出《新时代学习大会》、《在那遥远的地方》、《此间的奋斗》等优质内容,更加丰富地构筑平台主旋律题材的内容版图。

  这一平台战略不仅丰富、深化了平台主旋律内容的整体框架和布局,也通过优质内容,向年轻受众传递着爱国精神和正能量,体现了芒果TV作为主流媒体的担当。再者,内容反哺平台,主旋律内容的价值倡导和正能量传达,也将内化为芒果TV的品牌形象和价值观,在未来的竞争中释放更多能量。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