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晚报都市报:融合探索中实现“突围”    

  行业中,常有人喜欢引用狄更斯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来形容自己的境遇。不过,“最坏”的时代有着深夜的黑暗与难熬,“最好”的时代则有着无限的憧憬与未来。借用新民晚报社总编辑朱国顺所总结的16个字来描述现状——变革前夜、动能转换、移动优先、剩者为王,则或许更加有代表性。

  2018年,已经是中央提出媒体融合的战略部署第五个年头,于曾经风风火火的晚报、都市报而言,似乎更应该有一份答卷来回应这5年,给出比较优质的探索路径与解决方案。近日,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3届年会、“2018第三届C+移动媒体大会”等召开的行业研讨会上,部分晚报、都市报的交流与思考,让行业看到了他们背水一战的涅槃重生,也让大家看到了其艰辛探索的柳暗花明。

  技术驱动转型升级

  未来的媒体一定是与科技结合的。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如此表态。

  在封面传媒为其庆生的3周年的“2018第三届C+移动媒体大会”上,李鹏再次明确表示,封面未来的目标是坚定进军“AI+媒体”领域,打造“智媒体”。他认为,随着Pv6(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提速以及5G在2020年商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VR等新技术将迎来爆炸期,万物智联、万物皆媒的时代即将到来。在未来,高维形态的媒体一定是技术高度赋能的媒体。

  李鹏在自己的新书《迈向智媒体》中也表示,从根本上讲,媒体融合是一场变革,是新动能的再生和再造,而不是传统动能的延续。这种新动能再造,应该是从0到1的创造,而不是从1到N的复制,亦步亦趋地跟随和简单照搬没有出路。所以,必须努力跑在时代的前面,抢抓人工智能时代的先机,全力按照全新模式参与和创新,实现新的转型升级。

  “媒体融合的关键之一是与技术的融合。”今年5月,春城晚报社副总编辑张明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也如此明确表示过。“当前,我们以自主研发的客户端为发展目标,扩大客户端的用户规模、提高用户黏度。”自2014年开始,春城晚报社研发自主客户端,同时成为为数不多的与微软签订战略合作的媒体之一。张明介绍,与微软的合作主要在人工智能与信息领域,由微软无偿提供技术,自建技术团队,希望借此增加用户黏度。

  那么媒介融合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看来,互联网的上半场解决了人和物、人和内容之间的粗放和大体上的互联互通。而在互联网的下半场,要以数据作为生产资料,以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生产力,在媒体建构的基础之上,进行在线生活、建构生活和连接生活。

  喻国明认为,媒体融合在新时代的发展,其实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从零到一的创新,另一个是从一到一百的创新。他表示,很大程度上,媒体融合一旦错过了一个时间窗口,可能会付出很大代价。作为新媒体的探索,应该要有拥抱技术和开放跨界的姿态,就像封面传媒的成功一样,包括现在所有的这些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的成功,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开放。要利用所有可能利用的资源、技术来构建新的媒介现实,这才是今天媒体融合应该努力的方向和技术路径。

  建设优质内容传播平台

  “互联网时代,报纸版面的‘寸金地’更要用好,突出精品化生产,努力为读者打造‘离不开的精神读物’。”朱国顺认为,“将来我们独家的、独特的原创内容会越来越值钱。所以我们突出抓住新民的品牌不动摇,让新民春燕时时飞入寻常百姓家。”据其介绍,2017年8月16日新民晚报融媒体中心建成,“新民”客户端改版上线,“原创的稿件增加了60%左右,基本上每天都有‘10万+’的稿件。目前本地的全媒体受众大概在1500万人次,客户端下载量760万。在上海的综合传播力仅次于澎湃新闻”。

  扬子晚报社在媒体融合中,不断地调整纸媒和新媒体的关系,逐步明晰了自身的定位:创意的服务商,内容的提供商,传播的分发商。扬子晚报社总编辑王文坚认为,在深度融合的实践当中,不能等靠要,不能等条件具备了才去做,一定要无中生有创造条件,要创新服务理念,强化对话功能,做好创意服务,重塑媒体价值。

  脱胎于传统媒体《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走过这几年的融合发展后,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对下一步也做出了一些设想,核心归纳起来就是要做“新四化”:主流化、平台化、全球化、生态化。刘永钢分别解释,主流化,意在要做平台级的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成为主流声音的传播平台;平台化,内容是王牌,但有了平台之后可以打出更好的牌,澎湃这段时间也在加速推出一些新的平台产品;全球化,技术正在消弭中国媒体全球拓展的障碍,澎湃有计划在全球进行资源的配置、运营;生态化,澎湃要有一个生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个良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短视频成争夺新高地

  就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倒计时10天,10月26日,由新民晚报社重磅推出的视频新平台——“上海时刻”上线。该平台将为用户提供各类新闻性、生活性、百姓喜闻乐见的专业新闻原创视频产品,同时也是用户和拍客视频展播的空间。对此,朱国顺表示:“上海越来越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我们新民晚报社的员工,会以时间作为刻度,记录下上海的变化和发展。”

  “上海时刻”的上线,成为短视频竞争中的又一支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在第十七期网络传播沙龙上曾表示,短视频作为公众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新工具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用户参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主要传播手段和互联网舆论引导的新阵地。

  而此前,不少晚报、都市报媒体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媒体发展形态的新风向,开始了短视频的尝试和市场布局。不少媒体掌门人均意识到,新闻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信息承载形式,是移动端流量的关键入口。新京报社、扬子晚报社、南方都市报社、封面传媒等媒体都已经在报道上增加了短视频的内容比例,甚至有的还开发了专门的视频APP。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教授在日前资讯类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一个发布会上,更加明确地提出,短视频将成为未来新闻的主要发布方式。

  李良荣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培养了人们使用手机获取新闻的习惯。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末,手机上网用户数达到12.5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为81.3%。2018年8月,当月每位用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4.85GB。与此同时,手机上网网速的提升和流量资费的下降,使得在手机端观看视频成为了可能。硬件的发展为短视频新闻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是其一。其二,短视频短则几十秒,长则3—5分钟,主题鲜明,叙事结构紧凑,传递信息量大,符合当前碎片化的阅读场景和人们高效获取信息的习惯。其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截至2018年6月,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短视频直接而又直观的表达方式能让他们感觉到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因此,短视频更加符合新生代的媒介使用偏好。

  他认为,在政策加强短视频行业规范,大力建设完善健康版权环境的大背景下,优质短视频内容的稀缺将越来越明显。

  由此分析,作为曾经占据中国报业半壁江山的晚报、都市报媒体在短视频领域可以大展身手。

  不过,在主流媒体积极参与短视频竞争的当下,宋建武则表示,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在利用这一新手段生产优质的新闻产品的同时,更应该思考的是,主流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能否借助短视频这一新技术新应用,构建自主可控的平台。只有构建起人民群众普遍参与的自主可控平台,才能够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现场感十足的新鲜资讯,得到人们群众的喜爱。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3届年会嘉宾观点摘登:

  丁洪(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银川的媒体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组织架构的转变,2010年整合了报社和广电,现在集团有《银川日报》《银川晚报》两张报纸,有三个电视频道,三个广播频率,两个客户端,以及众多的“两微”;其二是实现了传播流程的再造,让新闻在发布时间上抢占第一时间点;其三是考核导向的改变,用全媒体考核的方式抓融产品。我们在考虑,怎样更进一步对新媒体的发展进行布局。在重点抓好银川发布、《银川晚报》、银川新闻网几个品牌栏目的同时,各个编辑部都要做“两微”,这样就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范强(临川晚报社总编辑):我们开始做新媒体后,重新找到了机会,一个使晚报从边缘重新走向主流的机会,只要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晚报一定可以做得更好,至少在我们本地市场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主流媒体。《临川晚报》目前承担了抚州市做新媒体的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微信微博每周排行榜上都占据了榜首的位置,晚报转型之路越来越顺畅。所有晚报应该建立一个共同的新媒体发稿平台,共同提高报纸的影响力。以前纸质媒体有版面限制做不到,现在网络客户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赵治国(济南时报社总编辑):深度融合进入“下半场”,而“下半场”比拼的是内容价值的回归。回归的初心应该是“内容为本”。《济南时报》提出了“从纸端到指尖的融合”,我们全部依靠的是全网的流量分发平台,实施的是“借船出海”的战略,而且在这些内容输出上,我们专注于两种产品,一个是济南本地的新闻类产品,另一个是在形式上,大力发展短视频和网红直播。济南时报社还成立了特稿评论部,专门生产报纸内部金字塔尖上的新闻;抽调了全报社潜力、素质各方面最优秀的记者,组成一支特稿队伍,专门生产深度的调查特稿类新闻。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