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国内电视综艺原创面临的困境    

国内电视综艺原创面临的困境

  国外的综艺节目持续性很强,一档节目可能几代人都看,但反观国内,“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一阵风刮过后就渐渐趋冷。虽然中国电视节目一片繁荣,但节目模式原创乏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困境一:引进模式冲击吃力不讨好
  数据显示,无论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目前综艺类节目已经占据播出节目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各家电视台创效、创收的主打节目。但显而易见的是,综艺节目的模式、演艺风格、舞台场景设置等主要依赖引进,从国外购买,然后做些改动,增加一些中国元素,或由外国影视公司帮助国内电视台策划、设计与制作。据统计,2014年中国播出的综艺模式节目总量达63档,从国外新引进的节目模式就有35个。
  引入海外电视节目版权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新浪潮”,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电视业在创新发展上遇到的瓶颈。
  客观来说,在引用外国综艺节目的模板后,节目新颖的形式、环节是十分吸引受众,且从国外引入娱乐节目模板是电视台的一个商业化行为,比自主研发新节目节省资金、时间和人力,并能利用明星效应饱赚眼球经济。
  但如此借物取暖,终非长久之计。
  困境二:人才不足体制受限
  在对韩国电视节目进行考察时发现,他们的制作团队里有一个“作家”的岗位。“作家”主要扮演扶持导演的角色,他还负责调查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是一个极重要的角色。韩国的编剧会源源不断地给导演提供创意,再加上导演本身的想法以及他们身处的娱乐环境,创新的氛围非常好。
  但中国的团队里就没有“作家”。不仅如此,连“选角导演”这些被国外团队看重的岗位,也没有专人担任。大多处于“谁有空,谁来做”的境地。“在国外电视节目制作团队里,很多岗位都是由具备1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担任,但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都是一些‘小朋友’在做。”世熙传媒刘熙晨说,这种不专业的局面说明,中国节目制作还远没有实现“工业化”。
  而原创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中国电视体制。在国外,很多都是制播分离。节目制作和播出是两拨人在负责,这就可能做到更专业。而中国是制播合一。一拨人两头都要管,难免精力分散,无法专注。尽管当前制播分离也已小有成型,但要成大势还有待时间。
  困境三:拷贝出来的同质化
  一直以来,中国电视复制翻拍问题屡被诟病。同质化现象是中国电视的一个普遍现象,一个好节目来了,大家都去拷贝,或者引进成风。
  同类综艺节目繁多,少有一枝独秀的现状成为目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需要突围的困境。许多电视台在引进国外人气较高的节目后,屡创收视新高,引起了国内各大卫视的争先效仿。而长时间节目的内容、风格雷同,缺乏创意又会出现受众审美疲劳、收视率下降的情况。
  一个节目火了,同类型的节目立马会争相模仿创办。同质化的结果是节目单一,使受众产生疲倦感。
  如何破局:僧多粥少,用市场激活原创力
  国内电视台纷纷抢购海外综艺模式,不仅导致价格飞涨,近年来国外模式在中国的售价比四五年前疯涨近10倍,而且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几乎用尽了国际电视业花30年时间研发的所有成功模式,引进模式面临“弹尽粮绝”。
  综艺节目贵在出新出奇,“老面孔”显然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目前火爆的综艺节目与供不应求的引进模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僧多粥少”问题的唯一途径靠中国原创,创新综艺中国模式在市场的逼迫下可能出现明媚的春天。
  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电视生态,像我们国内电视生态这样竞争激烈,这也迫使我们工作人员不断去想创意,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创造力也都是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才能得到迸发。
  观众需求是多样化的,有需求就有动力去原创。目前播出的渠道很广,多样化的渠道也会吸引多样的受众,谁掌握原创力,谁就占有了市场的先机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