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媒体革命:多研究问题 少谈些主义    

媒体革命:多研究问题 少谈些主义

  很不幸,读着法拉奇长大的我可以说是在最好的年华进入了一个行将衰败的行业,抑或是一个正在被资本的力量逐步瓦解的纸媒旧体系。我曾尝试这样描述我的入行,就像一个好奇的小孩,进入一扇很多人往外冲的大门,有好心人拦住我:“别走了,路不通”。但这个小孩由于固执的性情,偏要进门去看看究竟,于是果然看到了落英遍地。
  
  用狄更斯《双城记》里一句用烂的话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基本上,和我同年出道的新记者,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最后一代纸媒记者。在我从业的第二年,新浪微博横空出世,在技术平台的辅助下,已然式微的纸媒行业暂时迎来一个回光返照的春天。而发生在这一片土地上的带有各色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公共事件,将曾经在幕后的纸媒记者硬生生地拉到了微博的聚光灯下,并越过他们所在的纸媒平台,和受众进行更直接、更接地气的对话。
  
  一些聪明的先行者抓住了这一契机,比如邓飞从一位资深的纸媒调查记者,通过微博力量的最大化,华丽转身为公益事业的践行者。
  
  我曾经在《南方传媒研究》的一篇文章里写过:“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将对传统的报道模式造成冲击,由于微博等新媒体的存在,记者将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唯一能做的是,坚持最基本的行为模式。”
  
  如今看来,这一句话显然属于无知者无畏的后知后觉,尽管我仍然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媒介核心价值观,但在愈演愈烈的行业危机中,由于焦虑感使然,一部分记者已成为或正在成为风口上的猪,尝试运用商业逻辑,引入商业资本,渴望和鸟一起飞翔,一部分则因为坚持着原有的行为模式,而成为了大革命中的顽固派,当然,大多数人就是焦虑而又不得不淡定的观望者。
  
  我常常羞愧地想起2011年底的春节,在回家过年的城际大巴上,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一直处于互联网前沿,并对媒体和新技术的融合持有浓厚的兴趣。他告诉我,当时还相当弱小的微信必将战胜强大的微博,迎来一个爆发式的节点,就像当年博客的井喷时代,一些嗅觉灵敏的媒体人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一个平台上创造商业价值。
  
  而一个当时对我来说相当陌生的名字——程苓峰已经在微信上接到了第一单广告。我嘲笑了这位朋友兴冲冲的语气,并表示,蝼蚁虽能撼树,但这一趋势不可能过于影响传媒的未来格局。两年多后的今天,自媒体概念横行天下,并用它不可忽视的气场,告诉了我一个事实,在大时代中,个人须随“势”而走,而若是逆流而行,则需要完美无缝的驾驭能力。
  
  备受当代互联网企业家推崇的精神教父凯文·凯利曾称,媒体行业将面临“网络受众”的变化,并将此趋势解读为“屏幕生态”、“分享”、“注意力经济”以及“流”。说实话,尽管我曾经屡次尝试在漫长的飞行旅途上啃一啃《失控》这一本技术类巨著,但总囿于艰深的术语阐述和抽象的未来描绘之中。
  
  但KK对于屏幕文化必将颠覆书本文化、注意力将决定钱的流向等阐释,我不得不在黯淡的故纸堆中承认,中国的媒体行业在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浪潮中正在发生摧枯拉朽的大革命,传播渠道被提升到和内容创作相等甚至略高的地位,商业力量的侵入,亦在造就话语权极度膨胀的媒体托拉斯集团,以及雨后春笋般的自媒体、APP。
  
  不过,我还是赞同胡适先生所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也选择成为媒体大革命中的“洋务派”,并非是认同“不痛不痒”的改革,而是依然坚持履行“内容为王”等最原始的准则,这亦是我运营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核心理念。
  
  这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我相信,在有生之年,我将看到更多匪夷所思的大破坏,来不及适应便已风靡天下的新发明,人们所能做的唯一选择便是,请和它们惺惺相惜。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