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投资现状与中国进程—大数据掘金潮与阿里巴巴案例    

投资现状与中国进程—大数据掘金潮与阿里巴巴案例

  2013年5月,阿里巴巴CEO马云在卸任演讲时为中国IT业经理人和投资者们抛出一个话题:“大数据时代来了”。在随后的10天里,拓尔思、天玑科技、银信科技、美亚柏科等大数据概念股股价直线上升,部分股票连续冲涨停。
  舞台的另一边,IT业评论人士仍然在极力说服公众和风投公司,让他们相信全世界都已经站在大数据这个新赛场的起跑在线,谁准备充分就能成为第一个冲线者。
  国际资本热捧大数据
  2012年4月,美国软件开发商Splunk在纳斯达克股市进行了IPO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大数据公司。Splunk上市发行价每股17美元,上市首日,大涨109%,报收于35.48美元,公司估值跃升至32.8亿美元。Splunk的强劲表现引发了投资者对一直低迷的大数据板块的关注。
  风投开始行动,大数据公司Bloomreach获得2500万美元的投资后,由雅虎和VC创建的大数据服务公司Hortonworks已经先后两轮获得7000万美元的投资。
  今年年初,国际数据公司(IDC)的一份报告显示,全世界大数据的技术及服务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31.7%的高增长率,预计将在2016年达到238亿美元的总规模。按照每年复合增长率31.7%的速率,大数据的技术及服务市场的增速将达到同期整个信息通信市场增速的7倍。而另一家分析公司Gartner则预计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
  IDC企业级系统与软件研究部的中国研究经理潘永花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的差距只是因为两家公司对于大数据这个概念的外延界定不同,但我们对于增长速度和前景的看法是相近的。”
  中国大数据业:又有欢喜又有忧
  美国的经济动态往往会在一段时间的延迟后在中国重新上演,IT行业尤甚。2012年秋季,IDC也发布了一份《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2012~2016年预测与分析》。该报告认为,2012到2016年间,中国大数据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到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17亿美元,比目前增长5倍。
  这个总量只占全球总量的2%。与其他行业对比的结果令人沮丧,依靠粗糙而重复的制造模式,毫无创新意义的网页游戏市场,在2013年的总规模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的2倍。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正在为他们的企业提供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数据优势,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我们仍然没有观察到足够有实力的公司,大部分公司都是在借助大数据这个概念推送原有的商品。”潘永花表示。
  “中国真的有大数据企业吗?”对于中国大数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开物投资的高级投资经理王辛显得更为悲观。在他看来,现在的大数据概念企业都是在借用这个词汇来包装。“比如原本一个生产摄像头的低端企业,在大数据概念提出以后就摇身一变,说自己是大数据信息采集企业,这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
  如美国嗅觉灵敏的VC一样,中国一批私募也正在寻找可以投资的大数据项目,但是他们发现,在这场沸沸扬扬的大数据炒作中,真正的好企业却难以寻找。“就目前来说,真正把大数据的应用落到实处的公司并不多,能真正实现商业化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高原资本董事总经理涂鸿川表示。
  申银万国在最近的研报里面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报告指出,大数据时代来临,拥有大量数据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国内IT硬件厂商的机会微乎其微,国内基础软件不会有显著投资和成果,国内大数据技术市场短期难以形成。
  “大数据这件事,虽然听起来非常热闹,但是在国内可以投资的渠道却非常少。”王辛对本刊记者说:“目前可以看到前景的只有营销和通信领域,但是这两个领域的数据端已经被淘宝、华为这样的大企业所把持,普通的财务投资者根本没有机会参与。”
  他说,更多的大数据产品,宣传中所提出的那些项目诸如公共服务、医疗、犯罪调查等,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国内的很多IT企业可以做,但是根本没有购买需求。“很显然,医院连基本的收费和医患关系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怎么可能有精力去购买精细化的大数据服务?”
  潘永花说:“也许在更远的未来中国的大数据业务将占有重要地位……从投资角度来看,中国热捧这个概念的人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这些企业最终能够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才是关键的。”
  中国样本——阿里巴巴
  大数据最大的趋势是会成为新的生产力,这意味着大数据时代,谁拥有更多更精准的数据,谁就拥有了未来。占据中国电子商务七成市场的阿里巴巴,正猛烈地冲击着传统金融业和物流业,而阿里巴巴集团将通过这三项业务积累下任何企业都难以比拟的用户行为数据和信誉记录,同时有阿里云的技术支撑,最终筑成强大的数据帝国。
  卸任前,马云就为阿里巴巴定下了“平台、金融、数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其中“数据”作为压轴部分显然是阿里巴巴战略布局的重心。
  数据金矿
  2013年7月1日,余额宝宣布,截至6月30日24点,余额宝累计用户已经达到251.56万,累计转入资金规模66.01亿元,此时它诞生只有短短18天,刷新了货币型基金的销售历史。
  事实上,余额宝只是阿里巴巴将金融的触角伸入了理财领域而已。十年前,阿里凭借支付宝进入金融市场,借助支付宝换来了对市场双向资金流动数据的绝对垄断产生价值,阿里金融的小额贷款几个小时就能到账,而定位于支持微小企业和个人金融的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最快也要7~10天,阿里巴巴的效率来自于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这同样为“余额宝”的诞生做足了铺陈。
  筹备中的阿里微小金融服务集团数据平台负责人冯春培接受采访时表示:“数据和业务就像两个齿轮,能扣在一起转。当我们对数据的挖掘和理解越来越强,最终数据不仅可以产生价值,还可以催生产品,比如阿里金融的一些数据,我们把它定义成为‘生产数据’。”
  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被称为电子商务“三流”,在解决了资金流和信息流之后,“退休”18天的马云再度披挂上阵,联合银泰集团、复星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共同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亲任董事长,希望用5~8年时间,打造开放式的、能支撑日均300亿元网络零售额的骨干网络。
  更确切地说,“菜鸟网”应该是一个数据中转中心,这个中转中心将协调卖家发货地址、快递员所处位置、快递公司发货时间等一系列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时间成本,克服现有短板。而这一切,正是基于阿里巴巴的大数据。
  也正是因为阿里巴巴无可抗衡的数据资源,“三通一达”等线下竞争正酣的物流企业悉数加入,而手握阿里大数据资源,占股51%的马云将是整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拥有绝对话语权。未来,物流业务开展和数据收集交织交互,阿里巴巴将获悉更多更全面的物流大数据,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坐拥“大数据平台”、“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物流”的阿里巴巴,将拥有更多数据收集渠道,依托阿里云的数据计算和价值挖掘,这将是任何实体领域里的企业都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现在的阿里巴巴业务涵盖商业、流通、金融,未来将更多,最终成为马云筑梦的“生态体系”。
  数据产品
  只有完成了大数据信息到大数据产品的转换过程,将其商业价值做到最大化开发,才能够完成从“单纯的交易平台”向“生态系统基础服务商”角色的转变。这方面,阿里巴巴已经在行动。
  早在2010年3月30日,淘宝网就率先宣布面向全球开放数据,商家、企业及消费者将分享到海量原始数据。比如淘宝推出的“淘宝指数”,商家可以依此安排生产、库存和订单,而消费者可以依此来了解行业的价格情况。
  2012年下半年,淘宝网接连推出多款数据商用产品给淘宝卖家,比如数据魔方、量子恒道、好店铺、小艾分析等数据分析软件产品,帮助商家进行市场决策。
  以“数据魔方”为例,商家可以直接获取行业宏观数据、自己品牌的市场状况、消费者行为情况等非隐私性数据。
  最能体现大数据商用价值的产品,当属去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聚石塔”。“聚石塔”以阿里云云计算为塔基,提供云存储和云计算两类服务。对于日订单量较大的商家,使用“聚石塔”能够有效地提高订单处理效率。比如原来淘宝从平台上下载订单数据一分钟只有200单,而使用了“聚石塔”之后每分钟能下载2000单。
  阿里巴巴旗下天猫每年的明星活动“双11购物狂欢节”对这款大数据商用产品做了检验。根据天猫官网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11日当天,“聚石塔”内系统处理的订单超过天猫总量的20%,比平时增长20倍。
  根据具体的服务内容,“聚石塔”目前的官网售价大约是6090~7700元/年,发布至今,已有十多万商家入驻。
  除此之外,更多的大数据产品正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胎动,它们的降临终将改变着自身、改变着商业行为、改变着产业链、改变着市场格局。
  数据信仰
  新任阿里巴巴执行官陆兆禧亲自分管阿里巴巴所有数据业务,同时,对阿里巴巴平台内自由的消费数据,设立数据平台事业部以及横跨其他事业部的数据委员会,由首席商业智能官车品觉领头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形成产品。
  阿里巴巴集团表示,“将阿里集团变成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公司”已经是战略共识。
  车品觉表示,阿里巴巴成为一个数据公司之前,要先搭建好底层的构架。今年数据委员会有三项重要的任务,一是数据安全,怎么保护个人、商家、公司的隐私;二是数据质量,下游的数据质量要从上游来看,要保证数据的源头是干净的。三是数据化运营,真正要做数据化运营,应该是80%懂商业的人来用数据解决问题,20%的人保证让数据可用。
  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汪帆说:“哪个公司能够领先一步基于数据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话,哪个公司就完全有可能在这个时代领先,这也可能是阿里巴巴布局大数据的战略考虑。”
  “阿里的未来会是一个数据公司。”车品觉坦陈,但直接把数据用在产品或平台上,以数据交易、数据服务作为经营模式,用数据交换的方法来拿到回报,所谓“DataMarketPlace”,这个方向是很遥远的,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没有成功案例。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